第207章 釜底抽薪,帮欧美各国“去工业化”207(1 / 2)
话说林建伟安排伟彤工贸有限公司的人在欧美各国收购各种“高精尖”设备之后,他这才发现,这次美利坚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对欧美各国的工业冲击究竟有多大!
由于种种原因,美利坚渐渐将重心转向金融业和服务行业,以及高科技产业。
随着原先作为美利坚工业支柱之一的汽车制造业,因为美利坚人工成本居高不下,以及汽车行业工会经常罢工闹事等等原因,美利坚各汽车品牌逐渐将汽车的生产链挪移至美利坚本土之外,尤其是转移至中国这个新兴的汽车消费大国,美利坚的制造业已日渐没落。
美利坚曾经有一个“车轮上的国家”的称号。它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北美洲国家,也是一个汽车工业强国;美利坚拥有通用、福特、克莱斯勒三大汽车公司,更有一个叫作底特律的汽车之城。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美国就实现了年产销量达到1600-1700万辆,汽车保有量一度是全球之最,所以美国是当之无愧的“车轮上的国家”。
可是美国汽车工业的辉煌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戛然而止,底特律这座曾经的“汽车之城”更是已开始日渐衰败!
一座汽车之城的哀败,象征着美国汽车工业的衰落,为何会有这样的结果呢?
林建伟仔细分析过,究其原因应当与美国三大汽车巨头的兴衰有直接关系。
在20世纪初的通用和福特汽车都在精益求精,都在探索更科学、高效、低成本的生产制造方式,在20世纪初的福特汽车就能实现40秒下线一台汽车的效率,这在当时无疑是全球之最!
通用汽车也不遑多让,并且在技术研发方面有一种令人难以理解的热情,AT自动变速箱就是通用汽车发明并在39年量产装车,可以说美国汽车厂商一次次的推动了汽车行业的技术变革。
可是企业发展久了就会有些懈怠吧,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这三大巨头在最辉煌的时候拥有美国市场超90%的市场份额,几乎是无敌的存在。
所以也难免会出现垄断,垄断带来的结果必然是技术研发的搁置,以及企业、员工与市场错综复杂的矛盾。
久而久之,企业管理层必然会出现思维僵化,被现在的成就蒙住了双眼。
而恰巧就在这个节点上,日本汽车厂商陆续进入美国市场,同期出现的还有席卷全球的“石油危机”。
更为关键的是这些美国汽车企业管理层思维固化。
上世纪九十年代乃至进入21世纪之后,市场用户需要的不再是美国制造的那些大排量油老虎。
在这个阶段里,通用汽车的销量骤减150万辆,福特汽车也减少了50万辆之多。
但是日本汽车厂商却抓住了机遇,通过打造出一系列的价格低廉的、小排量的、经济型的代步车迅速抢占了美国市场大量的份额。
当然这也与美国的汽车政策有关,在“石油危机”爆发之后,美国推出了《企业平均燃油经济性法案》。
这对于美国三大汽车巨头形成了巨大的压力,同时日本车企又非常善于营销造势,其通过美国的企业、媒体和各大州政府对日本汽车进行宣传,主要强调环保性和经济性,于是才有了这样的成绩。
此时的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是不是该重新捋一捋思路,对于产品规划进行调整以应对日本汽车厂商呢?
理论上当然该这样做,但是已经安于现状并且脱离企业架构底层的企业高管们还浑然不觉,直到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