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种云对夷陵大战的总结63(2 / 2)

张飞若是健在,刘备不必如此,吴班接过张飞部队的指挥权,可在战术能力上同样无法赶上。

某种意义上,张飞的突然死亡,对夷陵战争的胜负有重要影响。

孙权与蜀汉类似,老兵也逐渐凋零,不得不启用年轻的陆逊。

陆逊将军队集中于虎牙要塞,水军在要塞内沿长江两岸驻守,而陆军则凭借两侧山地扎营防御,从陆路保护要塞的安全。

不出意外,刘备军东征的路线在虎牙要塞受阻。

刘备令水军在平地扎营,引诱吴军主力。水军在陆地战斗力很弱,但水军对于蜀汉而言,又属于价值比较高的部队,所以孙吴诸将都想先消灭吴班。

陆逊看出刘备的谋划,他制止了诸将,事后证明,刘备确实在山谷中埋伏了八千精锐。

刘备军从前线退回秭归,吴班的水军依旧留在夷陵前线,另有一部分陆军跟随黄权留在前线,组成江北部分。

刘备此举非常有迷惑性,果然,没多久又从秭归沿着陆路“缘山截岭”进军到夷道猇亭。

马良动员了一万武陵蛮,加入蜀汉军队,还从蛮族那获得物资支持。

变数陡生!在吴军主力后方的孙桓,遭到了刘备前部张南的攻击,并且被大军围困在夷道城。

大督冯习占领了鸡头山,刘备则率领亲卫部队驻扎在稍后的猇亭,蛮王沙摩柯则在更后的军营冲、救市口等地。

夷道城虽小,经过陆逊的经营,此番孙桓据城坚守,刘备一时无法突破,也未再强攻。

刘备考虑到战损比,他摆这一字长蛇阵,是想引诱吴军主力攻打鸡头山,复制一把居高临下的“定军山”之战。

陆逊识破了刘备“围点打援”的计策,他从虎牙要塞出发,顺江而下攻击蜀汉军队的侧翼和后方。

刘备被陆逊“围魏救赵”的策略牵着鼻子走,双方再次形成了对峙。

陆逊对蜀汉军队长蛇阵,关键节点进行火攻,实现了迅速突破。

多年征战的刘备,不会对这些据点的重要性一无所知,必然会留下重兵。

没想到陆逊会使用火攻,这些据点迅速被突破,造成蜀汉统帅部的慌张。

重要据点的突破,蜀汉军队想着抽调兵力补上缺口,但崎岖难行的路线,导致行动不畅。

蜀军很多在调动的路上,被陆逊伏击,大督冯习应该在此刻阵亡。

陆逊在全线反攻的时候,夷道城的孙桓也有了动作,在宋谦军的配合下,攻破蜀军五屯,斩杀蜀军前部督张南。

吴军乘势向刘备的中军进攻,在傅肜的死战下,蜀军得以突破吴军的包围圈。另一别督赵融应该也于此时战死。

刘备率部到达马鞍山后,除了亲卫军以及突围而出的辅匡,组成了防御阵地。

吴军很快追来,将蜀军四面围住,而后发起进攻,蜀军土崩瓦解。

准备用船只接应刘备的程畿,遭到了吴军优势兵力的进攻,程畿战死,船只也被吴军所夺。

万般危急时,马良率武陵蛮在吴军包围圈之外进攻,吸引了吴军的注意力,刘备得以乘着夜色突围。

夷陵之战以吴军的胜利告终,刘备突围而出后,在上夔道又遇到孙桓率部阻截,被迫翻山越险,才躲过了东吴的追击。

刘备很窘迫,但孙桓一个20岁的小伙子长途越野跑,被一个60岁的老头子甩了,也好不到哪里去。

在回到秭归后,刘备进行了短暂的休整,收容了归来的溃散部队,也与蜀国水军会合了,吴班、陈式都得以生还,可见水军未遭到毁灭性打击。

黄权率领的江北陆军部队,被隔绝在了夷陵道,由于退路已被吴国水军封锁,只得转而投降了魏国。

吴军主张一鼓作气擒下刘备,但曹丕对吴军发动进攻,孙吴没有能力同时抵抗两个方向的进攻。

刘备虽然元气大伤,猛将赵云率军赶往战场。吴军刚刚经历大战,蜀军则得到了生力军的补充,继续进攻前途未知。

此战加速了刘备的衰老,不多久便去世,诸葛亮成为托孤大臣。

诸葛亮在怀念法正,带着一点儿怨念,那就是他身为荆州派话事人,不能直接反对刘备伐吴,元老派和益州派都提出了反对意见,为何东洲派没有丝毫反应?

同为东洲派的法正还在,肯定有办法,东洲派其他人和法正比,不觉得惭愧吗?

虽然诸葛亮没有骂死王朗,但阴阳人的风格倒是真的。这就是种云不愿意,去丞相大人身边的原因,他怕忍不住心生怨恨,和丞相闹翻。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