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章 东吴孙权的混乱84(2 / 2)
两派斗而不破的局面结束了,接下来的政治斗争是既分高下,也决生死。
孙登的势力,孙权已经为他备下了下一届的执政班子:太子四友。
这四人分别是诸葛恪、张休、顾谭、陈表。
陈表是陈武的儿子,陈武是孙策时期的创业元老,政治属性是江北老派。
诸葛恪是诸葛瑾的儿子,政治属性是江北新派。
张休是张昭的儿子,理论上说应该属于江北老派,但张昭这老家伙早就已经背叛革命,把户口改成了江东,所以他应该是江东势力的代表。
最后一个顾谭是前丞相顾雍的儿子,根正苗红的江东世族。
孙权如此安排,显然就是要把平衡进行到底,虽说江东崛起而江北衰落的大趋势不可阻挡,但至少在太子那一代还不会暴雷。
孙登上位后,江北和江东互相竞争,深具威望的太子本人居中制衡,这样一来大家都还能紧密团结在他周围过日子。
所谓平衡不是说你在两派中挑几个人塞到下一任太子那里这就叫平衡了。
有时候君择臣,臣亦择君。君臣之间的默契和认同是需要几十年一点一滴培养起来的。
而同时在两个对立的集团中间建立这样的认同感,那就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了。
孙权想的很好,江北和江东只能扶持继承人。种云当然不会闲着,江东世家暗中谈判,结果就是孙家的支持者上台,江东派有被赶尽杀绝的风险。
东吴愿意看到这局面,刚册封完新太子没多久,孙权就向群臣传递了一个非常暧昧的信号,他把一个叫禾兴的地方改名叫嘉兴。
这信号一出,江北派就像打了鸡血一样兴奋起来,纷纷上表请求孙权给其他儿子封王。
孙权顺水推舟地接受了他们的意见,把最宠爱的儿子孙霸封为鲁王,让他拥有跟太子一样的待遇。由此掀开了长达八年的南鲁党争。
两派势力拥立各自的继承人斗得昏天黑地,而孙权却像个没事人一样冷眼旁观,继续玩弄他最擅长的制衡术。
可令人意外的是,一直吃瓜看戏的孙权,突然毫无征兆地出手废了太子孙和,赐死鲁王孙霸。
江东派死伤惨重,而江北派却只是罚酒三杯,核心成员都没有受到太大的伤害。孙权用两个儿子作为代价,再次平衡了两派势力。
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就在前一年,也就是种云和曹真,联合知名表演艺术家司马懿老先生,发动了联合活动,干掉曹休重掌魏国大权。
曹魏的表演不仅骗过了曹家,就连孙权这老江湖都让他给蒙了,以至于不得不仓促出手收拾掉两个儿子。
孙权在平息南鲁党争的时候,给出的理由是不想重蹈袁氏的覆辙。这个袁氏指的就是袁绍,当年袁绍的权力结构跟孙家可谓如出一辙,他也是依靠外来的颖川、南阳两大势力统治本土的河北派系。
结果导致这两大势力天生就看不对眼,加之后来袁绍又在继承人问题上犹豫不决,直接让派系之争变成了夺嫡之争,为老袁家的覆灭埋下了伏笔。
官渡之战的失败就是由此导致的,战争前夕,河北派的田丰就被下了大狱,参军沮授也被解除了兵权。河北出身的大将张郃、高览又受到了颖川郭图的排挤打压。
战前袁绍集团的内部矛盾就已经是一触即发了,只要战况稍微有点不利,马上就得崩盘。
都说官渡之战是因为曹老板火烧乌巢才一战定乾坤,可问题是,在火烧乌巢之前,曹操自己就已经快断粮了。
就算没有了乌巢,袁绍大营的存粮都足以耗死曹操,怎么他反而成了先崩溃的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