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孝宗不肖父(12)(1 / 2)

就像他好不容易争取来的“旬休”和“朝六晚四”的工作时间,在堆积如山的工作和各部门的督促下,又有几个人能真正做到按点下班,到时休班?

  好在累归累,奖赏是一点没含糊也没打折扣地发放到所有人手中。

  包括那些原本在金国起义投宋的“义军”将领们,得到的奖励和重用甚至超过了他们原本的预期。

  南宋的临安朝廷,一向对北方投宋的官员都隐隐有排斥和鄙视心理,对他们称为“归正官”,为了防止他们再次和金人联系,或者里应外合,大多都被派去南方剿匪,而南宋的南方,当时还是属于岭南蛮荒之地,素来是贬谪官员的地方,用来安置归正官,待遇可想而知。

  原来历史上的辛弃疾,归宋之后,屡屡上书请求北伐抗金,却一直不得重用,而是被派去川西和岭南一带剿匪。

  起初他只是去岭南任职,结果因为太过生猛,赴任的路上,一路走一路剿灭沿途盗匪山贼无数,结果刚到地方,就被久仰大名的上司借调去剿匪,接下来的十几年间,几乎都在不断的调职剿匪奔波的路上,最终接到调令北上抗金之时,已年过花甲,死在了赶往前线的路上。

  一代文豪,文武双全,名动天下的辛弃疾尚且落得如此结果,其他的归正官就更不必说。

  而赵政此番直接甩掉了临安朝廷的留守官员,在汴京称帝的同时,另起炉灶,就给了北方官员更多机会。

  就连这次恩科科举,前来应试的考生,也是北方考生占了大多数。

  “虽北方考生人数居多,实因北方汉人受歧视打压多年,有志不得伸,积累至今,得遇明主,方才踊跃应试。但论及文采,未必胜过南方考生。”

  辛弃疾参加过金国的科举,对北方考生的现状和南方文人的水平都有了解,虞允文是绍兴朝的进士,对南宋的科举考试流程和内容最熟悉不过,赵政问过两人之后,考虑了多日,最终决定,南北考生同场考试,录取则分南北两榜各两百名。

  如此扩大恩科录取名额,一则是为了弥补收复北方失地后空缺的大量职位,二则也是为了赵政的新朝堂充实符合他要求的官员。

  毕竟,原来那些官员们,这半年跟着他的工作进度,着实损耗不轻。

  尤其是那些三朝四朝老臣,这会儿真的是有心无力,根本跟不上赵政的工作节奏。

  赵政也没有难为他们,而是请他们继续在太学和翰林院任职,负责培养学生和编撰修订书籍,也是一件功在千秋的大事。

  至于考题,赵政特地叮嘱了主考官,策论对于政事来说,比经义和诗赋更能体现考生的综合能力,尽可能减少经义和诗赋在考试中所占的比例,以策论为主选才,而策论的方向,则不限于经史子集,甚至是当代时事,亦可作为考试范围。

  总之,他开恩科要选的人才,是能够踏踏实实做事的官员,而不是精通诗词歌赋高谈阔论的文人。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