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步罡踏斗(1 / 2)
修士伫立在水帘洞前,凝视着那瀑布如银河倒挂,水声隆隆,宛如天籁之音。
他心中暗自思忖,天地大劫即将席卷三界,各方势力皆在暗中布局,
意图在这场大劫中谋求一席之地。
圣、仙、神、佛、妖等各界强者,皆如狼似虎,眼馋那封神榜时期的荣光。
他们渴望能如当年一般,得天道加持,成为三界的主宰,掌握无尽的资源。
在这修真界中,话语权即代表了一切。谁掌握了话语权,谁就能拥有无尽的资源,
从而继续修真,追求那更高的境界。
即便是如鸿钧老祖、五方五老、三清四御等高高在上的存在,亦是心存此念,
希望能在修为上更进一步,踏上那从未有人踏足过的巅峰。
然而,要想修为更上一层楼,又岂是易事?
不仅需要莫大的机缘,更需要海量的资源作为支撑。
因此,谁能在天地大劫中掌握更多的资源,谁就有可能成为最终的赢家。
自盘古开天辟地以来,天地之间灵气充沛,三界众生得以尽情吸纳天地精华,万物皆可修炼,成就大神通者。
女娲娘娘妙手生花,创造了人族,人族之中的大能之士,便修炼出了仙人与巫族各族,从无到有,一切皆为新生。
然,天地异变,犹如风云变色,不知为何,天地间的灵气开始日渐消减。
众神、仙人、妖族与巫族,为了争夺那日渐稀薄的灵气与领地,
纷纷分裂为二,相互征伐,犹如烈火烹油,此为一生二,纷争四起。
共工一怒之下,撞倒了不周山,导致天塌地陷,三界震动。女娲娘娘心怀慈悲,炼五彩石补天,用鳌足定四极,终使天地重归安宁。
但此战过后,天地间的灵气更是日渐稀薄,宛如秋水长天,一去不复返。
尽管如此,当时天地间的灵气依然充盈。
上古之时,黄帝曾问岐伯:“为何上古之人能百岁不老,或长生不死?”岐伯答曰:“皆因当时天地灵气之厚,众生得以吸收修炼,故能长寿不老。”
由此可见,当时的灵气之浓厚,非同一般。
然而,时至今日,天地灵气已不复当年之盛,众生修炼之路也愈发艰难。
但即便如此,仍有无数修士不畏艰难,勇往直前,希望能在修炼之路上走得更远,成就那无上大道。
这便是天地间的宿命与轮回,众生皆在其中,不断追寻着那未知的真理与大道。
黄帝,身为白日飞升的第一人,他合炎帝之力,与蚩尤展开了一场惊天动地的涿鹿之战。
此战,不仅是人族内部的较量,更是天地各神参与的众神之战,三界瞩目。
这是三界之中,首次为了资源掌控权而爆发的碰撞。
黄帝代表的仙族,与蚩尤代表的东夷巫族,双方势均力敌,战况激烈。
最终,黄帝凭借众仙神的相助,成功击败了巫族大能蚩尤,奠定了仙族在天地间的地位。
黄帝平定各族后,创建了人皇传承,他的修为深不可测,仅仅依靠炼鼎就白日飞升,成为天地间的传奇。
即便是后世的修士,也难以望其项背。
人族崛起,成为天地之间另外一股不可忽视的势力,此为二生三,天地人三界格局初定。
然而,天地间的变迁永无止境。
数百年后,天地再次异变。颛顼时期,为了更好地掌控资源,颛顼决定绝地通天,使得天人隔绝。
这一决策虽然加强了人族的统治,但也使得天地灵气再次薄弱了一分。
此后,每五百年,天地必有异变,圣人出世。
大禹时期,洪荒再次降临,洪水泛滥成灾。大禹身负重任,集合各部落势力,共同平定了大洪水,赢得了人皇传承。
其子启更是创建了夏朝,开启了人族的新时代。
时光荏苒,到了封神时期,天地大劫再次来临。
为了维护天地稳定,鸿钧老祖亲自出面,定下封神榜,对天地间的灵气进行了再一次的分配。人界的人皇传承因此断绝,周王自称天子,开启了新的时代。
人皇传承的九九之尊降为九五之尊。
随着天庭神族的崛起,三界万物运作逐渐纳入其掌控之中,天地间的秩序井然有序,万物生长,各安其位。
然而,岁月匆匆,五百年的光阴转瞬即逝,周王朝开始走向衰弱。
尽管姜子牙曾许下护佑周朝八百年的承诺,但诸侯之间的征伐不断,礼崩乐坏,人间陷入一片混乱。
这人间的变化,也引发了天道的共鸣,天地间的秩序开始动摇。
就在此时,天地再次迎来了一场大劫。这场大劫对于修行的众生来说,既是危机,也是机遇。
因为在大劫之中,天地灵气变得无序,原有的秩序被打破,众生有了更多的机缘去争夺资源。
只有在这场大劫中,那些修为高深的修士才能借助天地灵气的变化,突破自身的桎梏,
获得更高的境界。
因此,大劫成为了众生修行的一道分水岭,也是他们追求长生不老的必经之路。
在这场大劫中,众生纷纷涌现,各展神通,争夺天地间的机缘。
而在这场大劫的背后,天庭神族、妖族、巫族等各大势力都在暗中布局,企图在这场大劫中获得更多的利益。
还有无数的散修,隐藏着等待角逐。因此,这场大劫不仅仅是一场各方诸侯的较量,更是一场三界势力的角逐。
修士出身寒门,本是一介布衣,却因一次偶然的机缘,结识了一位散修前辈,
从而踏上了修真这条充满未知与艰辛的道路。
没有师门的庇护,没有资源的支持,他的修真之路走得异常坎坷。
每一步前行,都需付出巨大的代价,无论是心血的损耗还是生命的威胁,他都毫不退缩。
每当他看到那些轻易获得师门资源和功法的修真者,心中总会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嫉妒与羡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