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2 / 2)
“百里山川积素妍,古稀白发会琼筵;
还须尚齿勿尊爵,且向长眉拜瑞年。
莫讶君臣同健壮,愿偕亿兆共昌延;
万几惟我无休暇,七十衰龄未歇肩。”
大家听完后,脸上都露出佩服不尽的表情,很多人已经竖起大拇指为康熙点赞了。
也有人在交头接耳地品评着皇上这首诗的妙处在哪,人群中引起了不小的骚动。
因为有刚才康熙反复强调不要行跪拜大礼的要求,人们才没有再次跪下颂圣一番。
“臣斗胆请示圣上,这首将成为千古绝唱的佳作定为何名呢?”
陈邦彦看着自己的同僚们都光顾着欣赏皇上的诗作,暂时没有人想与皇上互动一下,就自己站起来向康熙启奏。解铃还须系铃人,这话说的一点没错。
“今天有六千六百六十一人参加朕举办的第二次敬老宴,我看今天的宴席就叫‘千叟宴’吧。这首诗呢,就叫《千叟宴》。”康熙显然对大家脸上的敬佩反应十分得意,龙颜大悦,心情大好。
“世南,听说你精通书法,就请你把朕这千叟宴诗写成书法吧。”康熙又补充了一句。
陈邦彦在朝廷上下的才名很大,极善书法,尤工小楷,行草宗法二王,字体宽展秀发,得董其昌神髓,能到乱真的地步。
“有皇上您的珠玉在前,我怎敢班门弄斧,你的这首七律由您御笔亲书,将会成为比肩二王的法帖。”陈邦彦受宠若惊之际,保持着清醒的头脑。
“臣启万岁,刚才陈侍郎所奏也是臣的心意。御诗、御笔将成为一时美谈、千古佳话。不过仅此两样,尚嫌不足。”
刚刚被康熙问蒙圈的李先复像一条休克过的鱼,现在又返过劲来了。他自诩为才思敏捷,今天在这么重大的场合被康熙问住,实在是大丟面子,绞尽脑汁想扳回一城。
正在兴头上的大家都把目光投向了李先复,不知道他接下来会说什么。
李先复在众人的目光中顿了顿嗓门,继续侃侃而谈道,“像今天这样如此盛大的场面,亘古未有,何不请宫廷画院的监院郎世宁大人命笔,将此人间胜境述诸笔端呢?有佳画传世,也好让赏画者有躬逢盛事之感。”
听完李先复的话,很多人已经在人群中搜索郎世宁的身影,郎世宁带着自己的徒弟焦秉贞很淡定地坐在下头,等着康熙发话。
“子来所奏甚是,那就请郎爱卿把今天的情形述诸笔端吧,这幅画朕就赐名为《千叟盛宴图》吧。”
康熙的脑子反应依然像年轻时那样快,多年来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把脑子锻炼的很是灵光,正应了那句老话“用进废退”。
“还有,这幅画牵涉人物众多,要中西合璧,也请钦天监五官正焦秉贞参与创作。”康熙抬眼看到郎世宁身旁的焦秉贞,才又追加了这句话。
作为汤若望和南怀仁的得意高足,焦秉贞除了在天文历法方面有造诣外,所画大清内廷的人物画像颇受青睐,康熙对焦秉贞自己的“御容”还是十分满意的。
“臣等一定不负圣上所托,竭尽全力画好这幅《千叟盛宴图》,把圣上这莫大的德政传布后世。”高鼻梁、蓝眼睛的郎世宁带着身材瘦小的焦秉贞起立向康熙表态道。
经过这么多年的中土生活历练,这位来自异域他邦的老外已经精通大清朝廷的各种礼数,回答起来与本地人无异,除了口音略微生硬点。
康熙想想自己这么一会儿又创造了很多历史:把敬老宴定名为千叟宴,亲制千叟宴诗,还钦定绘制《千叟盛宴图》并将御笔题诗,心里非常愉悦。
他冲郎世宁、焦秉贞点点头,愉快地对众人说道,“对了,朕看到这么多耆老勋贵济济一堂,心里欢喜的很。今天大家喝的御酒暂时还没有名字,今天朕就赐名为‘千叟宴宫廷玉液酒’,宴罢了赐每位与宴者一瓶,让大家拿回去和亲朋好友一起分享朝廷的阳光雨露,每瓶御酒都代表朕敬老孝亲的美意。大家说好不好?”
康熙这么一问,哪能有不好的时候,众人也顾不得康熙三令五申不让下跪行礼的禁忌了,又一次次黑压压跪倒,山呼“皇上圣明,吾等感激涕零。”
确实有很多人流着眼泪,鼻子里感动的冒出鼻涕泡来了。毕竟人老了,容易控制不住这些君前失仪的小节了。
还好今天是大喜的日子,没有人计较这些小细节,反而更显得感激之情诚意满满。
康熙就是这么想的,对于今天的事情他还是十分满意的。
他预感到,这可能是他在位的最后一件引以为傲的德政了,所以他今天格外想做的完美些,格外想把千叟宴画上圆满的句号,为后世子孙打个样,立个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