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1 / 2)

康熙六十一年八月十四那天,早晨下了一场小雨,正应了那句老话“一场秋雨一层凉”,天气变得更加冷了。

辰时已过,前不久刚刚翻修整饬的文华殿焕然一新。

文华殿与西面的武英殿,隔着中间的太和门遥遥相对。

都是气派敦实,威仪十足,好像一对文武大员似的,拱卫着中轴线上太和门后的太和、中和、保和三大主殿。

康熙站在一幅长卷画作前,手拿着放大镜,非常认真地注视着画作上的每一个细节,看的十分专注。

“你们创作这幅《千叟盛宴图》时,是不是借鉴了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一些思路?”

康熙仍然踱着步往前看着,并没有回头。

“禀皇上,您法眼如炬,又是行家里手,我和郎师傅确实是借鉴了《清明上河图》的一些构思和表现手法。因为千叟宴的场面恢弘,人物众多,必须采用长卷的方式加以表达。最大的区别是,这幅画也加入了郎老恩师的部分西洋画技法。不是明眼人,是察觉不到这些细节的。”

跪在康熙身后的焦秉贞是这幅《千叟盛宴图》的主创,落款也是他的名字,所以他对这幅画最有发言权。

在进呈御览前,关于如何落款的事情,焦秉贞纠结了好一阵子。

自从接到这个光荣又艰巨的任务,他深感责任重大,丝毫不敢懈怠,开始与师傅郎世宁沟通如何开始创作。

可是不巧的是,刚开始动笔不久,郎世宁就一病不起,没法参与这幅画的具体创作了,只能由他以一己之力完成。

落款问题的最终解决还是康熙征求了郎世宁意见后钦定下来的。

郎世宁想尽最后的绵薄之力奖掖自己这位高徒,坚持请皇上批准由焦秉贞独自题款。

焦秉贞想到恩师的提携栽培,又想想郎世宁已经抱病在床数月之久,病情还是不见好转,心中很是沉重。

“我上次在这幅画上题字的时候,还没有像今天这样仔细欣赏过。今天算是彻底看完了这幅画作。确为精品,与朕的诗词、墨宝放在一起,三位一体,可谓相得益彰、三宝合一。”

康熙看完后心情愉快,脸上也绽放出难得的笑容。

最近这几个月,他龙体欠安,精神更加不济,记性也不如以前好了。想记住的记不住,想忘掉的忘不了。

康熙在心中也感叹,自己真的老了,该交班了。

“焦爱卿,你辛苦了,跪安吧。”

康熙说话的语气突然又沉重起来,弄得在场的雍亲王胤禛实在琢磨不透,他的父皇这会子到底又想到了什么。

站在胤禛旁边的弘历,更是猜不透皇祖父为何瞬间情绪低落下来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