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双蕖怨38(1 / 2)
“没有活水的地方,很容易遭遇大旱。以前南水北调还没通开的时候,燕丘大旱是常有的事,因此连年收成不好也是经常的,时间长了年轻人能出去的都出去了,没人想带着老婆孩子一块耗死在这儿。当时也有知青上山下乡,但是俺们这地方苦啊,自然灾害不是人力能对抗的,自己村的人都养活不了,想种地也没有水给你种,城里来了好几个年轻人,就决定先从文化上起步,在俺们这里开学堂教小孩,俗话说‘再穷不能穷教育’么。
“俺们村里有个学堂遗址,是以前发迹过的徐家留下来的,听说徐家祖上做过京官,厉害得很呐。总之,这学堂就这么开起来了。听俺奶奶说,当时来村里的几个姑娘都如花似玉的,看着就水灵,村里头单身汉多,因为太穷也没人愿意嫁过来,所以少不了和漂亮姑娘献殷勤。你别说,后来还真有个姑娘留下来了,但是她连村长的儿子都没看上,偏偏选了一个最老实的男人,就是我们后来说的老孙。
#VALUE! “其实这个老孙有啥好呢?光棍一条,却收养了两个孩子,都是前些年在灾害里没了爹娘的孤儿,还有一个听说是老娘去大城市做了陪酒女,不回来了,老爹也不知道死在了什么事故里。就这样,姑娘都愿意嫁给他,当时村里人都说她是猪油蒙了心。不仅如此,他俩结婚后还接连收养了好几个孤儿,不仅是俺们村的,还有周围村的人听说俺们这里有一对‘善人’,都把那无处可归的小孩送过来,他们就照单全收。不过虽然老人们对他们不能理解,俺到觉得这对夫妻很难得,这是大善行啊,一般人谁能做到?有些人不能理解,不能理解那就保持尊重就好了么,为啥非要去诋毁人家,搞得好像全世界的人都要和他一样生活才是不出格,再说俺觉着收养几个孩子也算不上啥出格的事。
“总之当时村里一些人觉得他们俩是假慈悲,主要是当时那个年代,困难时期村里会按人头数分粮食,就总有人觉得他们家是想占便宜,再加上村长的儿子一直对自己被拒绝这事怀恨在心,时不时就给他们夫妻使绊子。
“后来终于有一年,天降大水了。村里的人都高兴疯了,说这是上天开眼了,有了水,庄稼终于能活了。可是谁都没想到,大雨一下就是好几天,白天黑夜连着不停地下。乡亲们从大喜到大悲,也不过是短短几天时间。那段时间过后,庄稼彻底闷死了。有的人家里都进了水,晚上只能睡在屋顶上,要不是锁龙山中间的地势还能蓄水,整个燕丘可能都会死不少人。
#VALUE! “那场洪灾主要是设施坏得多,后来国家也拨款支援,可是毕竟山高皇帝远,燕丘的自然状况就这样,外界给再多支援,这个根儿上治不好,那就是治不好的。老孙他们家当时五六个孩子嗷嗷待哺,再加上他媳妇儿那会儿怀孕了,挺着大肚子,什么重活都干不了,一家人加上他老娘,就全靠老孙一个人撑着。以前他媳妇还能讲讲学赚点钱,但是洪灾过去,各家想法子谋生还来不及,谁还会把孩子送去上课?经济来源一断,一家人就只能坐以待毙了。偏偏他媳妇是个体弱的,人家毕竟是城里来的,跟着老孙过苦日子,老孙不忍心让老婆怀孕的时候都吃不上好东西,就想方设法地要弄钱。”
老张讲了半天,觉得气氛很沉重。他停顿半晌,戳了戳火堆,继续说道:“于是,走投无路的老孙就瞄上了锁龙山里这座墓。当时他收养的大儿子十岁出头,父子俩连夜进山,合伙倒斗来了。”
容音听得心里一紧,“大儿子?老孙不是一个人进山的?”
第74章 双蕖怨38
老张很唏嘘:“一个人进山哪能成呢,这锁龙山从多少辈以前就传得邪邪乎乎的,而且山里有个墓这件事也只是口口相传,谁也不知道是不是真话。为了有个照应,父子俩就一起进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