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66章 东宫太子第一个政务 370(1 / 2)

皇宫里,东宫的衙署官职组建完成。这些官职衙署的主要职责是教育、辅佐与保护皇太子。这类人被称作是东宫官,东宫,就像是个微缩版本的小朝廷。

太子的权力也仅次于皇上和丞相,要负责很多事情。

太子府有三师三少。三师即: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三少即: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这六人统管东宫各项事务,也被称作“六傅”。

除了这些,还有太子宾客,门下坊,仆三卿,率更令,左右卫等。

在宁德帝登基的第十五年十一月十六日,东宫迎来了它的主人,十四岁的原嘉祐亲王,现在的太子,楚玉乾。

楚玉乾与其它朝的太子不同。他有自己的封地,有自己的庞大商业帝国。更有万能空间为他助力。

太子楚玉乾深受大凤朝的子民爱戴。他也是真正地为百姓着想。

皇上也愿意让儿子多参与一些朝廷政务。于是,把很多政务交给了楚玉乾,让他的东宫官员们,教楚玉乾学习君王之道。

眼前就有一件让皇上头疼的政务——河道治理。每年在汛期来临之前,水网密布的地方,都要征集徭役,清理河道。

可是,贪污公款,偷工减料,随意加增徭役,等各种相关问题,每年都会把皇上愁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

今年,皇上把这个烫手山芋丢给了太子和他的东宫小朝廷。朝中大臣都等着看太子的笑话。

接到任务后。太子去找林长青,了解治理河道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各种问题。

然后,太子进了空间。在网络里,了解历代关于水利工程的设计,建设,治理过程遇到的困难,以及当时的解决方法。他整理了大量的资料。

又把大凤朝往年负责河道治理的官员们,聚集到东宫的勤政殿。详细地了解各地河道水网的情况。以及地方负责治理的人员名单。

太子楚玉乾的所有动作,在原来支持其它皇子的大臣眼中,就是新官上任三把火,不懂装懂。很多人等着看太子出丑。

太子在一个月后,拿出了具体的治理方案。他并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利用空间,去了各州府需要重点治理的地方,实地考察。

太子带着他的东宫官员,与当地水利部门官员探讨,制定合理的徭役分摊。免费的徭役不够的,可以采取有偿的徭役补偿劳动力的不足。

至于多出来的费用,太子决定,用当地的府库银两支付。府库的亏空,由下一季的超额农业税收补偿。因为是超额的,所以不在原计划之内,并不会影响地方政务的正常运行。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关于贪污腐化,滥征徭役,主要问题是监督不严。地方官员与监察御史之间达成了某种默契。

徭役的使用,费用的支出,记录在账本上的数字,远远地超出了实际支出。但是去监管的监察御史,并不会认真地考核每一项支出的合理性。他只会检查账本是否收支平衡。

这样的政策,给地方官留了贪腐的空子。地方官员作为回报,也会给督查人员,相应的好处。

朝廷的监管就成了摆设。损公肥私,中饱私囊,朝廷花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年年修缮的水利工程,也成了豆腐渣工程。更是地方官员和监察官员的摇钱树。

如果工程做得太好,当年没有发生水患,朝廷就不会拨发赈灾钱粮。他们就又少了一次贪没的机会。第二年的水利修缮费用也会相应减少。他们的利益就会减少。

太子总结出两条政策的弊端:第一监管不力;第二没有奖励机制。

太子楚玉乾的做法是:监管的官员,由懂得水利建设的官员和精通查账的财税官员组成,他们组队,去各地方,对水网治理工程进行常规监督。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