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赚钱养家(1 / 2)
香港的冬天,平均温度在20度左右,与上海相差很大。李默至今仍记得,1948年那个冬天,也是12月底,上海街头冻死过好些人,而大部分都是光着脚的小孩。如今,十多年过去了,不知道上海的冬天是个什么样子。
看报纸上说,内地灾情严重,饿死了不少人。与那些挣扎在生死线上的人相比,香港确实要好很多,至少能活着。但要说香港多么富裕,遍地黄金,那就是罔顾事实了。
在这里生活了三年,李默也看清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在香港生活的人其实绝大部分都是穷人,真正稳定富有的只是极少数人。看大街上车来车往,但许许多多老百姓却连日常温饱都难以维持。
物价飞涨,样样东西都贵,尤其是房屋租金,每三个月收一次租,每次都要涨价,但收入却始终在原地踏步,员工还得看老板脸色,要学会忍气吞声,因为一旦失业,就要去流落街头了。
刘全德工作很拼命,经常晚上都不回来,后来他才知道,他除了自己正常上班,还帮别人顶工。有的人是为了拿全勤奖,而有的人则是怕请假多了被开除,便会找人帮忙顶一个班。
刘全德顶的都是夜班,顶一次人家给20块,看着钱不少,可这是要命的钱。他们干的活本来就强度大,很辛苦,自己上了一个白班,再帮别人顶一个夜班,第二天又要接着上班,相当于36个小时不眠不休。
在知道这件事的那天晚上,李默一个人在小木屋里哭了好久。暑假还没到,他便在报纸上寻找兼职工作。何伯去世后,经纪行也关门了,黄经理带着公司的客户和资源去港岛了,在离开的时候他还问过李默,愿不愿意跟他去港岛。
那时候刘全德还躺在医院,李默自然不可能离开,况且他对黄经理的印象也不是很好。就这样,几个月后,他想要重新找一份经纪行的工作。他原本是有信心的,可很快,他的信心就被现实无情地碾碎了。
九龙做股票的经纪行本就不多,他一共就找到两家。而他们并没有打算要招一个黑板小弟或实习生的计划,至于记账员,那就更加没有机会了。这段找工作的经历,让他明白了一个道理,人要努力,要有实力,但也得有运道。用香港人的话说,就是你再能耐,也得有贵人相助才行。
为了能帮助家里减轻一些负担,李默在周末和晚上出去找兼职工作,后来则是旷课出去找,什么工作都行,兼职可以,全职也无所谓。土瓜湾的工厂很多,早期从大陆来的老板几乎都在这里投资建厂,后来才逐渐扩散到荃湾。
李默去了工业区的制衣厂、纺织厂、罐头厂、五金厂、电池厂,后来又去了南面的发电厂和水泥厂,甚至还跑去了码头的船坞及造船厂。但他看到的,是一群又一群急需找到工作养家糊口的男人和女人,有时他们的身边还带着面黄肌瘦、嗷嗷待哺的孩子。
香港的工厂是比以前多了不少,但移民来的更多,而绝大多数都是跟他一样,是偷渡过来的。这些人有一个特点,他们肯吃苦,几乎不计酬劳,对物质的要求极低。对于当时大部分没有技术含量的工种,老板自然喜欢那些干更多的活拿更少的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