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先天镜的第一次开口(1 / 2)
上诗说道先天道树。已大道有成,然而小道却待修完善。尽管它已修得身外身,具备了上天入地的神通,却始终无法涉足那神秘莫测,大圣大贤可以去的天外之天,地外之地,法外之法的去处。
师父小智跟他说过要多修行人间德,早日脱离这人间的苦难,以免道行虽高,却在不经意间再度堕入轮回之中。这先天道树修行已然有些漫长的时日,却始终被那未能深入凡尘、难以摆脱尘世羁绊的苦恼所困扰。它深知,唯有那初心未破,涅槃圆悟,方能如尘般自在。虽说它是那历经几十万亿年的得道高人,但却从未真正踏入过凡尘,又如何能够深切体悟那凡心、凡尘、凡世与凡事呢?
这一次,它不再去询问师父,而是径直前往先天境求解。当它询问何为凡心、何为凡尘、何为凡世、何为凡事时,只见先天境没有言语,而是直接打出了五章经文。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这其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让先天道树陷入沉思。重物是轻物的根本,安静是躁动的主宰。君子行事,终日不会背道/离道。虽能享受荣华富贵,却能安然处之,不为所动。然而世间万乘之主,却常常以自身之轻而轻视天下,以自身之欲而腐蚀天下。。轻举妄动则会失去根本,这似乎在告诫人们,要保持天下本道,不可背道而驰,不然引起天下无道,导致天灾人祸。此为人间道。
接着是“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真正的善行是不会到处跟人炫耀的,完美的言语是不应该有瑕疵的;善于用计算的人不能和公事;经常关闭的门无需门闩却不可开启,善于打结的没有绳索却不可解开。圣人常常喜欢救人,而没有被经常夸自己是圣人;常常喜欢救物,所以在圣人眼里天下没有不可救之物,没有不可救之人。,这就叫做启明,人生之导师,故而能为人之圣人。所以圣人可以作为不善人的老师,不善人可以作为善人的借鉴。不尊重自己的老师,不爱惜自己的借鉴,虽有智慧却如同愚昧,这就是微妙之所在。这让先天道树意识到,在世间的行道/行善/皆要顺其自然,以善为本,不可刻意为之。不可轻易为之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水为天下至柔至刚之物,知晓阳刚的显要,却能安守阴柔的卑下,甘愿做天下的溪涧。做天下的养育万物之母,故而称为天下永恒的德这种永恒之德不会离失,像回归到婴儿般纯真的状态。深知光明纯朴的显耀,却能安份不安份的卑微,甘愿做天下的模式。永恒的德就不会有偏差,永恒的德才会得以充足,得以源源不断,不会缺乏,从而回归到质朴的本真。从而窥视天威,突破天威,从而达到圣境。圣人利用它们,就可以成为百官之长,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修天德,这让先天道树对阴阳、荣耀,尊卑,等有了更深的感悟,修道要在各种环境中坚持自我,无时无刻不离德,故圣人有其圣威。能为天下器。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故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就像某些人想要取天下而强行为之,让天下成为个人私器。我看这种行为是不能做的,不能想的。天下是神圣的东西,天下乃天下人的天下,不能凭一个人意愿去治理天下,也不能凭一个人的意愿强行夺取,强那样就会变成私天下,天下有私,而不能为公,治理就会失败,会失去。因此圣人无为而治,以天下人治理天下事,天下为公,故圣人会失败;圣人不强求把治理,所以不会失去。所以世间万物自然进化,自然前行,过程中各种浮躁,私利,不好的品德,一定要除去,因此圣人要去除极端、奢侈、过度的品质,以达到天下安分安定安全,。这让先天道树明白了治理天下乃至行事的真谛,不可过度干预,要顺应自然,不可背道而驰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用道来帮助的其他人,不能强行帮助别人,顺其自然。好大喜功,恣意任为。教出来的徒弟,必有报应,以德教人。达到目的了不要自高自大,达到目的了不要夸耀,达到目的了不要骄傲,这更是让先天道树道的运用有了深刻的理解,
先天境说完这些经文后,屏幕一黑,也沉沉睡去。只留下先天道树在那里郁闷不已,它思索着,为何大道已然成就,却还要修习小道。它感觉自己似懂非懂,不懂又不行,而现在又无人可以询问,只能压抑着浮躁的心情继续修行。好在如今已经在洞中,倒也不用再承受那风吹雨打的苦楚了。
先天道树深知,这修行之路漫长而艰辛,充满了无尽的困惑与挑战。然而,它也明白,只有通过不断地思索、领悟,才能真正踏上更高的境界。它开始细细品味那先天境所打出的经文,试图从中汲取更多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