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71(2 / 2)
当时几个人将查到的信息在买来的地图上那么一划拉,看的他们是只砸吧嘴,眼神都有些不对了,这当时的上海得有多小?真是不起眼的很呢,若是这么说,他们岂不是还要对那些来搞半殖民地的老外写一封感谢信什么的?
真的是没有了这些人,还真是没有如今的上海呢。
也就是那个时候开始,大型的百货商店、学堂、报馆、书局、医院、戏园、游乐场等公共场所鳞次栉比,开始慢慢的充斥在这个新生的城市里,金发碧眼的洋人穿行其间,五光十色、琳琅满目的洋货应有尽有,充斥市场,刺激人的感官,诱惑人的*。十里洋场,这才是十里洋场的样子。直接把那个时候的上海拓展了将近两倍。
或许这是当时变相的招商引资?好吧,现代人不了解当时的实际情况,乐观点,从最好的角度去看,还真是说的上,可要是不乐观,愤青一点,那一个个可能立马就骂娘了,因为那个时候,这些老外的权利太大,买土地的地价也便宜的过分,实在是有点欺负人就是了。要是在加上什么涉外法权什么的,这个更不能说了,一说就容易让人炸毛啊。
不说现代人,那么当时的人对于这样的改变是个什么样的态度?土里土气的还带着封建社会残留的中国人,还是大半都不识字的中国人,哪里见识过这些?犹如进了贾府的大观园,顿时有些目接不暇了。
这样就像是两个世界的沟通,带来的直接就是一种从头到脚的冲击,洋货的舒适耐用,开始冲击本土商品,洋人的文明与高贵,最起码是表面上的所谓民主,平等在诱惑着刚刚睁开眼睛的人们,以至于很多本土文明都在被遗弃。
最要命的是,那时青年的爱国思想并不表现在提倡国货上,一切外国人的东西都是好东西,这一类思想正在这时开头,所以全身服饰尽是外国货,在青年也丝毫不觉得可羞,甚至以一切器具均仿欧美式样相炫耀。所谓的崇洋媚外或许那个时候还是一种时尚吧,真是让人感觉心酸。
还有与这样扭曲的物质繁荣相匹称的是,”文化”也正在成为一种”时尚”。报童们沿街叫卖的报刊在公共领域中发挥导向作用的新式舆论工具;十里洋场盛行的通俗小说正从狭促的亭子间走向宽敞的写字楼,报刊、杂志的订数正随着市民消费观念的改变和消费水平的提高而成倍地增加。报刊杂志已成为文化传播的物质载体,成为了所有有志于利用宣传吃饭的人的又一项新生职业。
看看他们手里的这些报纸,就能想象到了上海会是个什么样的喧嚣了。通商口岸,繁华的背后,有太多的无奈和屈辱啊。
“和平饭店要到1929年才有,其他的很多建筑哪会儿也没有影子,说起来,那个时候的上海,估计也没有什么看头吧。”
刘德恒或许是看着气氛有些不对,忍不住插嘴开始说话,想把话题引导一下,最起码别憋着不说话对吧。
“还有人民广场呢,虽然这会儿还是跑马厅。”<hr>
Tips:如果觉得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www..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span>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 空间文 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