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五章 上大学355(1 / 2)
新招收的工人集中学习培训十天,九月初,参场开始起参,工人正式开始上班生产。
今年一参场的棒槌,产量依旧不错,这些还都是只追了一遍豆饼水,另外加两遍叶面肥。
明年起参那些,才是底肥加追肥,估计明年的产量会更高。
人参起出来直接运到加工厂,机器刷参洗去泥沙之后,有专人往外挑选适合做蜜片的参。
要求是单棵重一两半到二两半,主体圆润没有多余分叉。
挑选好的人参,送到蜜片车间,先切掉人参芦头,然后上机器切成一定厚度的薄片。
芦头和参须,都返回加工厂,参须蒸熟加工出售,芦头可提取皂甙。
切好的参片,要浸渍在上好的椴树蜜中一定时间。
然后从蜜中捞出,上蒸参罐,四十五度一定压力下蒸制。
蒸过的参片,再浸入几种中药配置的药液中一定时间。
捞出来与蜂蜜重新混合在一起,装入容器中保存,待一定时间后,才可分装发货。
所以别看是小小一片人参,所需要的工序属实不少。
虽然没有许世彦说的几十道工序那么夸张,但十几道还是有的。
蜜片车间要求干净无尘,车间工作人员一律穿白色工作服,戴白色帽子、口罩,手上戴专用橡胶手套。
女工剪短发,一个是为了防止长发卷入机器造成意外伤害,另一个就是防止头发掉落,影响产品质量。
经过培训通过考核的工人,在熟悉了操作程序后,上手还是挺快的。
蜜片车间很快步入正轨,而许世彦,也得赶紧收拾行李,他得去省城上学了。
跟许世彦一起去省城读书的,还有两个人,历诚容和秘书肖鹏。
这俩人,是去省师范大学,专门学习外语。
之前去参加春交会那次,林启越发现不懂外语,身边没有可信翻译属实不方便。
一参场既然想往出口创汇方面发展,那就必须有自己的外语专业人才,要不然很容易掉坑里。
所以林启越特地跟上级申请,安排俩人去师范大学的外语专业去学习。
没辙,省里没有专门的外国语大学,就只能去师范大学了。
十九号早晨,周桂兰亲手擀了面条,叫许世彦一家子过来吃。
“迎宾饺子送行面,出门之前吃面条,一切都顺顺当当。三儿,多吃点儿啊。”
周桂兰一边给儿子盛面条,一边念叨着。
“哎,知道了,妈。”许世彦接过母亲递过来的一大碗面条。
“妈,你也坐下吃吧,一大早就起来忙活,怪累的。”
苏安瑛见婆婆给丈夫盛完面条,又要给其他人盛,忙接了过来。
“世彦出门,你给他盛就行,其他人我来。”
婆婆忙活一早晨了,盛个饭哪能还让婆婆来啊。
周桂兰擀的面条是一绝,鸡蛋、碱、盐来和面,擀的薄切的细,但面条下锅不断,根根分明格外筋道。
许世彦出门去念书学习,所以煮的是清汤面。
周桂兰说,这样吃了才脑子清楚,能好好学习。
浑汤面黏糊,吃了学习犯糊涂,所以必须是清汤面。 别看是清汤面,却一点儿也不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