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 最新国策203(2 / 2)
为了实行这项国策,也呼温已经准备了很长时间,也取得了大汗和几个重臣的同意,暗中连“券”都准备好了。没想到要实行的时候,却有很多人反对,或者说没人敢于反对国师的智慧,但不理解、不支持总是可以的吧!
因此,此次急招在外各路军政要员回大都参与议事,就是想取得共识,以便于推动这项国策。也呼温在议政大会上,一直解释推行代金券的重要作用,说了很多话。
“铜钱乃华夏政权之用,我们起于北方草原地区,属于幽阴之地,不能和华夏阳明之区相比,我国适用纸币。”
“我朝版图辽阔,纸币本身轻便,携之四处皆可去,方便行军、商旅。”
“日后,可强迫吴越两朝使用我之代金券,届时两朝之财政皆操之我手。以后若有征服他国,也可用此策,则我朝对财富的支配权,比任何朝代都来得广泛。”
许多元人担忧的其实只是自己手中的金银变成了一张纸之后那种不踏实感,稍有见识的则是在考虑一张纸片就能代替金银,那还要金银何用?人人都印那种券之后会如何?
也呼温又拿出已经印好的代金券一一向他们解释清楚,众人才稍稍勉强有点接受。不过,最让大家心动的恐怕是武力压迫其他地区使用代金券,那么到时候岂不是拿着这些纸片就能买到更多的南风酒、好吃的酱料?
这种诱惑对大多数元人来说,是无法拒绝的。北地的财富总数是有限的,也比不上南方的富庶,如果能通过这种方式取得财富,何乐而不为。可如果做不到这点,那些食古不化的元人贵族必然是要不高兴的。
可就要一个过程,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准备,也呼温好比是给他们花了个大饼,让他们看到了好处,一开始的时候自然不会有太多明面上的反对,可时间一长就不好说了。正是这一政策造成的结果,也导致了也呼温彻底的支持忽里温,当然这是后话。
苏圣平不是无的放矢,这些日子,忽里温也常常在晚间的时候过来看望一下他。也没提离开的话题,有时候又是欲言又止的样子,苏圣平就知道肯定是有什么事情还没做好决断,等决断好了就会是自己这些人离开的时候。
忽里温这些日子确实遇到了朝政上的两件大事,这两件事也是他回大都的主要原因。
此时的元朝不似那世的蒙古那般强大,但也差不了多少。就地域而言,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北边的老家位于蒙古、西伯利亚高原地带,此时称之为北海汗国,由大汗的兄长掌管。西边的西域汗国,由大汗的一个族叔掌管。东边哈黑汗国,由大汗的亲叔叔掌管。大汗自己所在的中原汗国,由他亲自掌管,其他三个汗国听从命令行事。
中原汗国,北至如今的内蒙古和外蒙古南部,南至徐州、蚌埠、襄樊一线,东至辽宁一线,西至青海甘肃一线。中原汗国同样分为四线,北线驻军由大儿子控制,南线由忽里温控制,东线由五儿子控制,西线由三儿子控制。此外,大都周边还驻扎着元朝最强悍的几支军队怯薛军、贵卫赤,这些倒是都由大汗直接掌管。
元朝还没有形成严密的汗位传承体系,理论上现在的大汗死后,他的几个儿子、兄弟,哪怕是叔伯都能接过汗位。当然,实质上有可能的还是他的几个儿子,就是留在大都的大儿子、南线的忽里温、西线的四儿子和东线的五儿子。但元朝的高官亦是认为最有可能的还是大儿子和忽里温。
作为男人,没谁会对那个位置没有想法。但事实摆在眼前,东西两线所处的位置不佳,兵力部署不多,典型的无钱又无人。反观南线的忽里温,占据了中原膏腴之地,手上又有十几万大军,属于有钱又有人,足够资格参与到汗位的竞争之中。当然,身处大都的大皇子则更具优势。
忽里温这些年能够在南线主持几个省份的军政,朝中还能有稳固的地位,最关键的是他背后有一个强力的支持者,就是现任元朝国师也呼温。
国师是元朝由来已久的职位,原先只是指元人的最高智者,不实际掌权,但对涉及元人的一些大政有天然的最高决定权,就连大汗都要听他的。上一代国师辅佐大汗入侵中原定都之后,就被正式封为国师,虽仍然不实际任职、不掌实权,但对整个元朝的国策拥有决定权,这之中对大汗的最后归属将会起到的作用不言而喻。
当然,也呼温对忽里温的支持并未表露出来,只是暗中对他进行支持,在大都替他保驾护航,为他在南边施政提供方便。这一次,忽里温回到大都和也呼温见过一面,谈的事情就是也呼温即将建议大汗推行的“代金券”。
也呼温此次推出的“代金券”之策,顾名思义就是以券代替金银在市面上流通,而这种券就是实质上的纸币。按照也呼温的计划,用这些纸币,可以买卖任何东西,同样可以持纸币换取一定数量的金银。
为了实行这项国策,也呼温已经准备了很长时间,也取得了大汗和几个重臣的同意,暗中连“券”都准备好了。没想到要实行的时候,却有很多人反对,或者说没人敢于反对国师的智慧,但不理解、不支持总是可以的吧!
因此,此次急招在外各路军政要员回大都参与议事,就是想取得共识,以便于推动这项国策。也呼温在议政大会上,一直解释推行代金券的重要作用,说了很多话。
“铜钱乃华夏政权之用,我们起于北方草原地区,属于幽阴之地,不能和华夏阳明之区相比,我国适用纸币。”
“我朝版图辽阔,纸币本身轻便,携之四处皆可去,方便行军、商旅。”
“日后,可强迫吴越两朝使用我之代金券,届时两朝之财政皆操之我手。以后若有征服他国,也可用此策,则我朝对财富的支配权,比任何朝代都来得广泛。”
许多元人担忧的其实只是自己手中的金银变成了一张纸之后那种不踏实感,稍有见识的则是在考虑一张纸片就能代替金银,那还要金银何用?人人都印那种券之后会如何?
也呼温又拿出已经印好的代金券一一向他们解释清楚,众人才稍稍勉强有点接受。不过,最让大家心动的恐怕是武力压迫其他地区使用代金券,那么到时候岂不是拿着这些纸片就能买到更多的南风酒、好吃的酱料?
这种诱惑对大多数元人来说,是无法拒绝的。北地的财富总数是有限的,也比不上南方的富庶,如果能通过这种方式取得财富,何乐而不为。可如果做不到这点,那些食古不化的元人贵族必然是要不高兴的。
可就要一个过程,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准备,也呼温好比是给他们花了个大饼,让他们看到了好处,一开始的时候自然不会有太多明面上的反对,可时间一长就不好说了。正是这一政策造成的结果,也导致了也呼温彻底的支持忽里温,当然这是后话。
苏圣平不是无的放矢,这些日子,忽里温也常常在晚间的时候过来看望一下他。也没提离开的话题,有时候又是欲言又止的样子,苏圣平就知道肯定是有什么事情还没做好决断,等决断好了就会是自己这些人离开的时候。
忽里温这些日子确实遇到了朝政上的两件大事,这两件事也是他回大都的主要原因。
此时的元朝不似那世的蒙古那般强大,但也差不了多少。就地域而言,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北边的老家位于蒙古、西伯利亚高原地带,此时称之为北海汗国,由大汗的兄长掌管。西边的西域汗国,由大汗的一个族叔掌管。东边哈黑汗国,由大汗的亲叔叔掌管。大汗自己所在的中原汗国,由他亲自掌管,其他三个汗国听从命令行事。
中原汗国,北至如今的内蒙古和外蒙古南部,南至徐州、蚌埠、襄樊一线,东至辽宁一线,西至青海甘肃一线。中原汗国同样分为四线,北线驻军由大儿子控制,南线由忽里温控制,东线由五儿子控制,西线由三儿子控制。此外,大都周边还驻扎着元朝最强悍的几支军队怯薛军、贵卫赤,这些倒是都由大汗直接掌管。
元朝还没有形成严密的汗位传承体系,理论上现在的大汗死后,他的几个儿子、兄弟,哪怕是叔伯都能接过汗位。当然,实质上有可能的还是他的几个儿子,就是留在大都的大儿子、南线的忽里温、西线的四儿子和东线的五儿子。但元朝的高官亦是认为最有可能的还是大儿子和忽里温。
作为男人,没谁会对那个位置没有想法。但事实摆在眼前,东西两线所处的位置不佳,兵力部署不多,典型的无钱又无人。反观南线的忽里温,占据了中原膏腴之地,手上又有十几万大军,属于有钱又有人,足够资格参与到汗位的竞争之中。当然,身处大都的大皇子则更具优势。
忽里温这些年能够在南线主持几个省份的军政,朝中还能有稳固的地位,最关键的是他背后有一个强力的支持者,就是现任元朝国师也呼温。
国师是元朝由来已久的职位,原先只是指元人的最高智者,不实际掌权,但对涉及元人的一些大政有天然的最高决定权,就连大汗都要听他的。上一代国师辅佐大汗入侵中原定都之后,就被正式封为国师,虽仍然不实际任职、不掌实权,但对整个元朝的国策拥有决定权,这之中对大汗的最后归属将会起到的作用不言而喻。
当然,也呼温对忽里温的支持并未表露出来,只是暗中对他进行支持,在大都替他保驾护航,为他在南边施政提供方便。这一次,忽里温回到大都和也呼温见过一面,谈的事情就是也呼温即将建议大汗推行的“代金券”。
也呼温此次推出的“代金券”之策,顾名思义就是以券代替金银在市面上流通,而这种券就是实质上的纸币。按照也呼温的计划,用这些纸币,可以买卖任何东西,同样可以持纸币换取一定数量的金银。
为了实行这项国策,也呼温已经准备了很长时间,也取得了大汗和几个重臣的同意,暗中连“券”都准备好了。没想到要实行的时候,却有很多人反对,或者说没人敢于反对国师的智慧,但不理解、不支持总是可以的吧!
因此,此次急招在外各路军政要员回大都参与议事,就是想取得共识,以便于推动这项国策。也呼温在议政大会上,一直解释推行代金券的重要作用,说了很多话。
“铜钱乃华夏政权之用,我们起于北方草原地区,属于幽阴之地,不能和华夏阳明之区相比,我国适用纸币。”
“我朝版图辽阔,纸币本身轻便,携之四处皆可去,方便行军、商旅。”
“日后,可强迫吴越两朝使用我之代金券,届时两朝之财政皆操之我手。以后若有征服他国,也可用此策,则我朝对财富的支配权,比任何朝代都来得广泛。”
许多元人担忧的其实只是自己手中的金银变成了一张纸之后那种不踏实感,稍有见识的则是在考虑一张纸片就能代替金银,那还要金银何用?人人都印那种券之后会如何?
也呼温又拿出已经印好的代金券一一向他们解释清楚,众人才稍稍勉强有点接受。不过,最让大家心动的恐怕是武力压迫其他地区使用代金券,那么到时候岂不是拿着这些纸片就能买到更多的南风酒、好吃的酱料?
这种诱惑对大多数元人来说,是无法拒绝的。北地的财富总数是有限的,也比不上南方的富庶,如果能通过这种方式取得财富,何乐而不为。可如果做不到这点,那些食古不化的元人贵族必然是要不高兴的。
可就要一个过程,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准备,也呼温好比是给他们花了个大饼,让他们看到了好处,一开始的时候自然不会有太多明面上的反对,可时间一长就不好说了。正是这一政策造成的结果,也导致了也呼温彻底的支持忽里温,当然这是后话。
苏圣平不是无的放矢,这些日子,忽里温也常常在晚间的时候过来看望一下他。也没提离开的话题,有时候又是欲言又止的样子,苏圣平就知道肯定是有什么事情还没做好决断,等决断好了就会是自己这些人离开的时候。
忽里温这些日子确实遇到了朝政上的两件大事,这两件事也是他回大都的主要原因。
此时的元朝不似那世的蒙古那般强大,但也差不了多少。就地域而言,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北边的老家位于蒙古、西伯利亚高原地带,此时称之为北海汗国,由大汗的兄长掌管。西边的西域汗国,由大汗的一个族叔掌管。东边哈黑汗国,由大汗的亲叔叔掌管。大汗自己所在的中原汗国,由他亲自掌管,其他三个汗国听从命令行事。
中原汗国,北至如今的内蒙古和外蒙古南部,南至徐州、蚌埠、襄樊一线,东至辽宁一线,西至青海甘肃一线。中原汗国同样分为四线,北线驻军由大儿子控制,南线由忽里温控制,东线由五儿子控制,西线由三儿子控制。此外,大都周边还驻扎着元朝最强悍的几支军队怯薛军、贵卫赤,这些倒是都由大汗直接掌管。
元朝还没有形成严密的汗位传承体系,理论上现在的大汗死后,他的几个儿子、兄弟,哪怕是叔伯都能接过汗位。当然,实质上有可能的还是他的几个儿子,就是留在大都的大儿子、南线的忽里温、西线的四儿子和东线的五儿子。但元朝的高官亦是认为最有可能的还是大儿子和忽里温。
作为男人,没谁会对那个位置没有想法。但事实摆在眼前,东西两线所处的位置不佳,兵力部署不多,典型的无钱又无人。反观南线的忽里温,占据了中原膏腴之地,手上又有十几万大军,属于有钱又有人,足够资格参与到汗位的竞争之中。当然,身处大都的大皇子则更具优势。
忽里温这些年能够在南线主持几个省份的军政,朝中还能有稳固的地位,最关键的是他背后有一个强力的支持者,就是现任元朝国师也呼温。
国师是元朝由来已久的职位,原先只是指元人的最高智者,不实际掌权,但对涉及元人的一些大政有天然的最高决定权,就连大汗都要听他的。上一代国师辅佐大汗入侵中原定都之后,就被正式封为国师,虽仍然不实际任职、不掌实权,但对整个元朝的国策拥有决定权,这之中对大汗的最后归属将会起到的作用不言而喻。
当然,也呼温对忽里温的支持并未表露出来,只是暗中对他进行支持,在大都替他保驾护航,为他在南边施政提供方便。这一次,忽里温回到大都和也呼温见过一面,谈的事情就是也呼温即将建议大汗推行的“代金券”。
也呼温此次推出的“代金券”之策,顾名思义就是以券代替金银在市面上流通,而这种券就是实质上的纸币。按照也呼温的计划,用这些纸币,可以买卖任何东西,同样可以持纸币换取一定数量的金银。
为了实行这项国策,也呼温已经准备了很长时间,也取得了大汗和几个重臣的同意,暗中连“券”都准备好了。没想到要实行的时候,却有很多人反对,或者说没人敢于反对国师的智慧,但不理解、不支持总是可以的吧!
因此,此次急招在外各路军政要员回大都参与议事,就是想取得共识,以便于推动这项国策。也呼温在议政大会上,一直解释推行代金券的重要作用,说了很多话。
“铜钱乃华夏政权之用,我们起于北方草原地区,属于幽阴之地,不能和华夏阳明之区相比,我国适用纸币。”
“我朝版图辽阔,纸币本身轻便,携之四处皆可去,方便行军、商旅。”
“日后,可强迫吴越两朝使用我之代金券,届时两朝之财政皆操之我手。以后若有征服他国,也可用此策,则我朝对财富的支配权,比任何朝代都来得广泛。”
许多元人担忧的其实只是自己手中的金银变成了一张纸之后那种不踏实感,稍有见识的则是在考虑一张纸片就能代替金银,那还要金银何用?人人都印那种券之后会如何?
也呼温又拿出已经印好的代金券一一向他们解释清楚,众人才稍稍勉强有点接受。不过,最让大家心动的恐怕是武力压迫其他地区使用代金券,那么到时候岂不是拿着这些纸片就能买到更多的南风酒、好吃的酱料?
这种诱惑对大多数元人来说,是无法拒绝的。北地的财富总数是有限的,也比不上南方的富庶,如果能通过这种方式取得财富,何乐而不为。可如果做不到这点,那些食古不化的元人贵族必然是要不高兴的。
可就要一个过程,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准备,也呼温好比是给他们花了个大饼,让他们看到了好处,一开始的时候自然不会有太多明面上的反对,可时间一长就不好说了。正是这一政策造成的结果,也导致了也呼温彻底的支持忽里温,当然这是后话。
苏圣平不是无的放矢,这些日子,忽里温也常常在晚间的时候过来看望一下他。也没提离开的话题,有时候又是欲言又止的样子,苏圣平就知道肯定是有什么事情还没做好决断,等决断好了就会是自己这些人离开的时候。
忽里温这些日子确实遇到了朝政上的两件大事,这两件事也是他回大都的主要原因。
此时的元朝不似那世的蒙古那般强大,但也差不了多少。就地域而言,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北边的老家位于蒙古、西伯利亚高原地带,此时称之为北海汗国,由大汗的兄长掌管。西边的西域汗国,由大汗的一个族叔掌管。东边哈黑汗国,由大汗的亲叔叔掌管。大汗自己所在的中原汗国,由他亲自掌管,其他三个汗国听从命令行事。
中原汗国,北至如今的内蒙古和外蒙古南部,南至徐州、蚌埠、襄樊一线,东至辽宁一线,西至青海甘肃一线。中原汗国同样分为四线,北线驻军由大儿子控制,南线由忽里温控制,东线由五儿子控制,西线由三儿子控制。此外,大都周边还驻扎着元朝最强悍的几支军队怯薛军、贵卫赤,这些倒是都由大汗直接掌管。
元朝还没有形成严密的汗位传承体系,理论上现在的大汗死后,他的几个儿子、兄弟,哪怕是叔伯都能接过汗位。当然,实质上有可能的还是他的几个儿子,就是留在大都的大儿子、南线的忽里温、西线的四儿子和东线的五儿子。但元朝的高官亦是认为最有可能的还是大儿子和忽里温。
作为男人,没谁会对那个位置没有想法。但事实摆在眼前,东西两线所处的位置不佳,兵力部署不多,典型的无钱又无人。反观南线的忽里温,占据了中原膏腴之地,手上又有十几万大军,属于有钱又有人,足够资格参与到汗位的竞争之中。当然,身处大都的大皇子则更具优势。
忽里温这些年能够在南线主持几个省份的军政,朝中还能有稳固的地位,最关键的是他背后有一个强力的支持者,就是现任元朝国师也呼温。
国师是元朝由来已久的职位,原先只是指元人的最高智者,不实际掌权,但对涉及元人的一些大政有天然的最高决定权,就连大汗都要听他的。上一代国师辅佐大汗入侵中原定都之后,就被正式封为国师,虽仍然不实际任职、不掌实权,但对整个元朝的国策拥有决定权,这之中对大汗的最后归属将会起到的作用不言而喻。
当然,也呼温对忽里温的支持并未表露出来,只是暗中对他进行支持,在大都替他保驾护航,为他在南边施政提供方便。这一次,忽里温回到大都和也呼温见过一面,谈的事情就是也呼温即将建议大汗推行的“代金券”。
也呼温此次推出的“代金券”之策,顾名思义就是以券代替金银在市面上流通,而这种券就是实质上的纸币。按照也呼温的计划,用这些纸币,可以买卖任何东西,同样可以持纸币换取一定数量的金银。
为了实行这项国策,也呼温已经准备了很长时间,也取得了大汗和几个重臣的同意,暗中连“券”都准备好了。没想到要实行的时候,却有很多人反对,或者说没人敢于反对国师的智慧,但不理解、不支持总是可以的吧!
因此,此次急招在外各路军政要员回大都参与议事,就是想取得共识,以便于推动这项国策。也呼温在议政大会上,一直解释推行代金券的重要作用,说了很多话。
“铜钱乃华夏政权之用,我们起于北方草原地区,属于幽阴之地,不能和华夏阳明之区相比,我国适用纸币。”
“我朝版图辽阔,纸币本身轻便,携之四处皆可去,方便行军、商旅。”
“日后,可强迫吴越两朝使用我之代金券,届时两朝之财政皆操之我手。以后若有征服他国,也可用此策,则我朝对财富的支配权,比任何朝代都来得广泛。”
许多元人担忧的其实只是自己手中的金银变成了一张纸之后那种不踏实感,稍有见识的则是在考虑一张纸片就能代替金银,那还要金银何用?人人都印那种券之后会如何?
也呼温又拿出已经印好的代金券一一向他们解释清楚,众人才稍稍勉强有点接受。不过,最让大家心动的恐怕是武力压迫其他地区使用代金券,那么到时候岂不是拿着这些纸片就能买到更多的南风酒、好吃的酱料?
这种诱惑对大多数元人来说,是无法拒绝的。北地的财富总数是有限的,也比不上南方的富庶,如果能通过这种方式取得财富,何乐而不为。可如果做不到这点,那些食古不化的元人贵族必然是要不高兴的。
可就要一个过程,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准备,也呼温好比是给他们花了个大饼,让他们看到了好处,一开始的时候自然不会有太多明面上的反对,可时间一长就不好说了。正是这一政策造成的结果,也导致了也呼温彻底的支持忽里温,当然这是后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