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刘义之的思考53(1 / 2)
当初举义推翻桓楚的北府军众人,魏咏之、孟昶、何无忌都已经离世,还剩下刘毅、诸葛长民二人握有军权。
想到此处,刘义之发觉,自家父亲现在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外部的卢循叛军,二是内部的刘毅、诸葛长民。
只要解决了这两个问题,起码在军事上,再也没有人可以与自家相抗衡。
至于那些世家大族,地方豪强,顶多在政治上添乱,除了他们家族的部曲,如今真正掌握的正规军力量,已经是微乎其微。
尤其是孙恩、卢循两波叛乱,席卷了南方诸多郡县,对于地方豪强造成了极大的冲击。
火柴熊熊燃烧,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不时有火星迸射。
在刘裕之前,真正能取代东晋的权臣,差不多有四个人。
琅琊王氏的王敦,不过那个时候北方面临着强大的威胁。而且除了王敦之外,北边的郗鉴、祖逖、苏峻,南边的陶侃、周访等人,都有很强的实力。
再加上王敦本人军事能力不太行,他第一次能兵临建康,是因为东晋的实力派实际上都不支持司马氏加强皇权,所以没有人管。
第二次王敦真的想取司马氏而代之的时候,就暴露了真实情况。王导、王舒、温峤、应詹等人先后为明帝谋划讨伐王敦之策,王敦本人也病死于军中。
第二个人是颍川庾氏的庾亮,这个人谈玄论道和政治斗争的水平很高,但是军事能力太差。
苏峻之乱他就完全搞不定,被打得落荒而逃,妹妹庾文君、外甥晋成帝,还成了苏峻的俘虏。
包括后期想搞王导,也因为惧怕郗鉴而作罢,虽然成功控制了上游的荆州,但没有军功加持,想要取晋朝而代之,也不太可能。
桓大司马是第三个,桓温倒是很有机会,已经掌握了朝政大权,并发动三次北伐,可惜枋头兵败之后,望实俱损。后来他又想要加九锡,但被谢安等人所阻,反复修改诏书,一直到死,也没有成功。
陈郡谢氏是第四个,谢安志不在此,而且由于北方的巨大压力和上游桓冲的制衡,所以相安无事。甚至淝水之战以后,谢安直接被排挤出朝廷,谢玄也躲到了会稽。
之后便是轮到桓玄登场,成功取代晋室而自立,只不过命不好,遇到了刘裕这个狠人。
本来都已经改朝换代,立国好几个月了。结果刘裕京口起兵,只用了五天时间就攻进建康,桓玄落荒而逃,最后身死国灭。
估计桓玄心里能哭死,他凭借着父辈的威望,以及家族在荆州经营多年,又通过一系列政治手段,拉拢刘牢之等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取代司马家。
结果皇位还没坐热乎,被刘裕直接打穿,从起兵到攻占建康,仅仅只有五天时间,桓楚就宣布亡国了。
说白了,这几个人最大的问题,还是军功不足,没有巨大的军事力量,可以压服内部。
京口起兵之后,北府军众将与桓玄大战,基本掌握了东晋的军事力量。
而刘裕则更像是北府军的一个大军头,下面是刘毅、何无忌、诸葛长民、孟昶等人。
篝火熊熊燃烧,刘义之思绪万千。
自家父亲在军事上的优势,要远远超过政治上的优势。
只要那些士族高门不与刘毅、诸葛长民联合起来,压根动摇不了自家的根基。
那些士族大臣顶多在政治上拖后腿,制造麻烦。可刘毅、诸葛长民二人手里握有军权,他们才是真正有威胁的人。
想通此处,刘义之觉得,接下来应当先军事后政治,可以在政治上适当妥协。先解决刘毅、诸葛长民的军权问题,之后再和不配合的士族高门算账。
要是现在就与那些大臣撕破脸,把他们逼急了,这些人直接拉着刘毅与父亲打擂台,那可就麻烦大了。
刘义之还在思考,远处的斥候飞奔而至,开口说道:“禀将军,石头城的援军已至。”
“哦。”
听到这个消息,刘义之立时站起身来,接着开口问道:“领军者何人?”
“是车骑将军亲自领兵而来。”
“唔,下去吧。”
听到是自己老爹带着援军来了,刘义之立即翻身上马,准备前去迎接。
“段参军,加强戒备,小心敌军偷袭。”不过在临走之前,刘义之又一次开口提醒道。
正所谓,瓦罐不离井边破,将军难免阵前亡。
可以胜利一百次,但失败一次,就可能把小命丢了,刘义之不得不谨慎。
“诺。”
段宏起身答应道,随后亲自带着几个兵士,沿着河岸巡查周围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