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忠臣良将(2 / 2)
挽狂澜于即倒,扶大厦于将倾,平定祸乱,留名青史。
举起长弓,搭箭、拉弦。
嗖,箭矢夹杂着疾风,穿透了盔甲,钻进了皇甫敷的身体中。
“儿郎们,随我杀。”刘道规、刘毅率援军及时赶到,射杀大将皇甫敷,大败敌军于罗落桥。
建康、皇宫。
桓玄听闻大军落败,太守吴甫之及右卫将军皇甫敷战死,愈发的慌乱起来,于是求神拜佛,占卜吉凶。
并派遣新安王桓谦、游击将军何澹之屯兵东陵,后将军卞范之屯兵覆舟山以西,共两万余人,拒敌于建康城外。
“将士们,吃饱喝足、养精蓄锐,明日与桓玄决战,诸位只管奋力杀敌,攻进建康之后,大家同享富贵。”死里逃生的刘裕,此刻正在整顿队伍,激励士气。
“克复建康,同享富贵。”在一众军官的带领下,数千人的吼声震动山林。
次日,休整完毕后,刘裕决定丢掉多余粮草,轻装疾行,占据覆舟山以东有利地形。
“桓玄军屯兵覆舟以西,人数众多,两军交战,以士气为先,何无忌由你率军中老弱,登上山头,竖旗帜,擂战鼓,迷惑敌军。”
“刘毅、刘道规、与本将军,各领一部人马,从山间小道出发,突袭敌军营寨。”
“此战若胜,封妻荫子,荣华富贵,唾手可得。”
“诺。”
军中众人,见刘裕排兵布阵,如此胸有成竹,无不信服。
再说桓玄的军队,一败于江乘、再败于罗落桥,加之又看到山上到处都是刘裕军队的旗帜和擂鼓声,坚守营寨的桓玄军自然是人心惶惶。
“杀。”
山上旗帜林立,擂鼓助威,山下,刘裕、刘毅、刘道规,率领三部人马不断冲击位于覆舟山以西的桓玄军营寨。
“嗖、嗖…”
迎着箭矢,数十名身披重甲的勇士,顺着搭在营寨上的简易云梯攀登。
枪矛从营寨上刺出,石块、滚木从上方抛掷而下,金汁热汤浇在皮肤上发出滋滋声响……
古代军功,先登、夺旗、陷阵、斩将非勇士不能为。
攻打一个营寨尚且如此,攻城的惨烈程度,便可想而知。有的甚至会持续几年,硬生生把城里的粮食熬到没有,到了以人为食的地步,就这样城内守军还不投降。
战阵之上,厮杀愈发惨烈,敌军营寨迟迟攻不下,总是差最后一口气。
这时,刮起的狂风,自东而西呼啸而来,夹杂着士卒的哀鸣。
“风,风,好风。”
刘裕粗糙的脸颊,感受到狂风猎猎,心中顿时大喜。
立即命令士卒,点燃敌军营寨前的枯枝杂草。熊熊烈火,随着狂风愈发凶猛,冒出的烟尘席卷到桓玄军队的营寨之内。
历史上,成功的火攻往往需要天时、地利、人和才能奏效。
所谓天时,首先是天干物燥的季节,其次要有助长火势的风向。地利,则是敌军驻扎的地方有易燃的枯草树木,且远离水源,无法快速浇灭。人和,敌人没有做好防火措施。
只有具备以上三点,火攻才有可能奏效。
另外,即使火攻成功,如果不是将敌人包围或者困住,真正被大火烧死的士卒是很少的。火攻更大的作用,是扰乱敌人军心,制造恐慌,引发动乱。
比如最常见的偷营也是如此,往往是少量精锐人马,趁着黑夜,扰乱敌军大营,引发营啸,绝大多数的伤亡都是这些士卒自相残杀、踩踏而死造成的。
历史上曹操刚刚招募兵卒时,就发生过营啸事件,结果老曹手刃数十人,才逃出大营。
张辽兵屯长社时,也发生过类似事件,在他准备开拔的时候,有些人不愿意出发,就在晚上利用士卒精神紧张的时候发动兵变,全军出现了纷扰,几乎无法约束。
在这个时候,张辽命令没有参与的兵士就地坐下,然后带着亲兵巡察。凡是没有坐下,到处闹事的士卒均以捕杀,很快这场叛乱被张辽以血腥的方式扑灭了。
营啸之所以会这么可怕,首先是古代军队军纪森严,传统的军规有所谓“十七条五十四斩”,动辄打杀凌虐士卒,在这种高压情况下,就会造成很多人精神极度紧张,一有风吹草动,就容易引发士卒的恐慌。
正所谓,法不责众,一乱起来,大家可能会趁机宣泄心中的压抑,又造成了更大的动乱,再加上有的还人可能会挟私报复,趁机抢劫杀人。
除非有威望的将领,及时率领亲兵弹压,才可能镇住。
另外则是,古代人比较迷信,敬畏神灵,尤其是深更半夜,一旦有什么动静,更容易让他们联想到鬼怪,从而引发恐慌,正所谓,恐惧来源于未知。
随着火势蔓延,浓烟滚滚,坚守营寨的士卒有些慌乱。
刘裕则是趁机亲自披上重甲,率领精锐士卒,高呼口号,朝着营寨猛攻。
局势此消彼长,桓玄的军队很快坚持不住,随着伤亡的一点点增加,有人开始后撤,这成为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后撤成了溃散,从而一溃千里。
后撤,要比进攻更能考验出一支军队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