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1 / 2)
回想那些奇奇怪怪的金属,热乎乎的炉子,所有人相视一笑,继续商议自己的事。不然岚真被留下来,她们却被陛下送回家,岂不是闹了大笑话。
而且后宫生活真得很快乐,没有长辈,没有丈夫,她们从出生到现在,从没过得如此自由、自在,不受约束。
本就是家族送进皇宫的牺牲品,被送回去的结局不过是再嫁,然后相夫教子一辈子。
可是不想,她们不想要那样的人生,她们想要自己决策,自己选择。
此刻惴惴不安,因为她们前途未卜,但不久的将来,她们会成为赵林的钱袋子、眼线子、管家子等等,替她分担许多的事,成就自己光明璀璨的一生。
而天真不知世事的宁岚真,也会成为厉害的锻造师,还将她的师父玄虚道长请进京都安享晚年,那也是位厉害的“化学大师”,为军队改进出不少武器,包括火药。
只是她有个小癖好,炼丹,据说是“长生丹”,被赵林无情拒绝。
建安四年, 秋。
外族近年来动作频繁,终于在入秋后的第三日联合起兵,率军五十万攻打边关。
边关因柳寒霜的欲言早有准备, 始终保持戒备,第一场守城之战轻松取胜。
外族联军并不气馁,他们此次同样准备充足,也做好持久战的可能,因此这一战就是足足两月,打得边关守军都感到棘手。
倒不是害怕输, 或者城破, 而是临近年关, 他们这些士兵也想好好过年, 最近生活越来越好, 他们想阖家团圆, 只是现在看来没有可能了。
京都, 赵林翻看边关传回来的消息, 眉头紧锁。
提前准备, 粮草充足,兵马强壮,甚至连边关百姓都得到提前安抚, 对此战信心十足,最后竟打成持久战, 还是长达两个月的持久战,真是失败!
至此,她终于明白柳寒霜提起的上辈子, 为什么原主死后,外族大军能长驱直入, 杀得这些窝囊废抱头鼠窜,十不存一,实在是没有好用的将才。
想想前几年武举提拔起来的小将,其中有几个也算可造之材,若加以锻炼,日后未必不能成为朝廷栋梁。
新年来临之际,赵林看着边关奏报,越来越不满意,磨磨唧唧的净浪费时间。
年前十天,她提早给大臣放年假,自己则带上几个还算有培养价值的年轻小将,以及两千左武卫快马加鞭赶赴边关。
她倒要看看外族都是什么战力,能把她充足准备下的边关拖到两月未能大捷。
官员得到休息,倍感兴奋,回家后诸事不问,彻彻底底让疲惫的大脑休息。
若是以前,他们肯定做不到,还会趁着节日到处走亲访友,顺便交流些意见和心得。但现在,他们不想在休息的时候听到任何有关政务的事,哪怕一个字也觉得犯恶心。
真正做到两耳不闻窗外事,众臣年假过得异常开心,年后更是精神奕奕,连上朝都不再艰难,可心心念念着准备感谢陛下,却在头天晚上收到旨意,不必上朝。
第二天,各省各部的一把手最先赶到当值衙门,案桌上已经提前摆好书册,上书“任务计划”,翻开是最近两月需要完成的任务,据说是陛下亲自布置,由宫人抄录。
这个任务量,就算朝廷把效率拉满,所有官员通宵达旦地忙碌,也得做到来年春天。
看着如此厚重的任务计划,各位一把手意识到不对劲,先把当天任务下发,然后驾车直奔银台司,京都接受和分选地方驿站信息的专门机构。
因为休年假,银台司的分选工作刚开始,年前送来的信息都放在一处,还没有挑选。
没有早朝,不必面见陛下,给事郎心情不错,哼着小曲坐下,正准备开始新工作,就见下属急急忙忙冲进来,“大清早有狗追你,这般慌慌张张像什么样子!”
下属紧张地咽着口水,连忙解释,“大大大人,不是的,是李太师,王太尉,六部尚书,十二卫将军,以及监察御史的沈大人,现在都想找您问话。”
“什么!”
惊得一拍桌子站起来,给事郎哪里还敢耽搁,立刻催促道:“那你还愣着干什么,赶紧在前面带路啊!”
等他们慌忙赶到前厅,几位大人已经自行前往分拣处,亲自找出驿站发来的加急信,知道陛下对边关战事拖延太久感到不满,年前就带兵御驾亲征!
本朝自开国以来,已有八十多年没有御驾亲征,也禁不起这样的风险,尤其柳寒霜几乎半公开的上辈子,陛下就是在这场战役中离世,怎能叫人不担心。
礼部尚书心慌意乱,直接对杨武渊开炮,“陛下带的是左武卫两千轻骑兵,那可是你管辖的队伍,都离开京都这么久,你为什么一点消息都不知道!”
杨武渊也很诧异,为什么自己的兵被带走,竟然没人向他通报,要知道金吾卫总共五千六百人,调走两千还剩三千六,剩下的兵不可能不知道。
所以想来想去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陛下在士兵中的威望远胜自己。
想到此,杨武渊先是一愣,而后是佩服,却又忍不住感到疑惑。陛下虽然无事就喜欢去营地练兵,但绝对比不上自己和士兵的接触时间长,这是怎么办到的呢?
史少府见杨武渊想着想着开始发呆,皱眉道:“杨将军,你该不会刻意隐瞒消息吧?”
杨武渊回神,掩下心中疑惑,回道:“我要是知道,早和陛下赶往边关,会在这里被你们逼问。再说左武卫年前轮休,事情多的不得了,我怎么知道!”
吏部尚书冷笑,“你女儿就在左武卫任职,过年没见到人影,你不会找找!”
杨武渊可不接这茬,“双易今年入宫陪太妃过年,你们难道不清楚,可别忘了你们拖她带入宫的礼物,就为让颖太妃笔下留情!”
近年来颖太妃编写的剧目越发受欢迎,而她又偏爱写朝廷斗争,虽然都是不可考的前朝往事,但百姓爱往本朝套,听到什么贪官坏官,就会在他们之中找原型,然后唾骂。
那段时间,他们府邸的仆人都不乐意出门,直到下一个受害者出现。
见他们不说话,杨武渊看向沈言澈,出声乞求援助,“沈御史,你是什么说法?”
将所有信件看完,沈言澈心中沉甸甸的,“陛下走得急,未带多少粮草,边关即便粮草充足,也需要更多武器补充,持久战的消耗无法估量,咱们得早做准备,不能坐以待毙。”
“现在最重要的是稳固后方,给陛下全力支持,而不是纠结谁的疏漏导致陛下离京。说直白些,以咱们陛下的性格,真正想做的事情谁能拦得住?”
众臣呐呐不言,他们要是能拦住,女子科举就不会这般如火如荼。
大家渐渐冷静下来,收敛情绪,不再揪着杨将军问责,转身回当值衙门。既然陛下已经御驾亲征,许多事情确实应该早做准备,以免出现意外。
当年的陛下可以为百姓驻守边关到死,现在的陛下同样可以,但若是明知必死,现在的陛下怕是会昼夜不停地赶回京都,就为把他们这群酒囊饭袋先杀干净。
如此,陛下远赴边关的消息被捂在几位大人之间,底下人根本不清楚状况,只是每天面对处理不完的公务忙成狗。
哪怕偶尔想起朝会,也来不及深想,就被其他事务分去注意。
按部就班地继续各种工作,几位大人兢兢业业的等待着,半月后,边关传来捷报,之后更是每天一封,天天不重样的大捷,看得人热血沸腾,恨不能直接飞去边关为陛下助威。
又是半月,陛下率兵直入对方皇城,吓得皇室连夜奔逃,溃不成军。
至此,外族危机已灭,想来往后三十年间都不会再有问题。
赵林班师回朝,随军两千轻骑受伤者七成,却无一人死亡,几名随军小将在真正的血腥对战中迅速成长,初次显露出日后名将的些许丰彩。
同时,他们在亲眼见证陛下以一敌百的英勇,以及陛下和其他将军用兵和带兵的巨大差距后,彻底被她的人格魅力征服,成为日后坚定不移的保皇党,简称“陛下死忠粉”。
回程不如来时着急,赵林速度不快不慢,按理说十五天就能回京,可惜众臣翘首以盼二十多天,仍没看见陛下的身影,最后只等来一封厚厚的书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