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刘颂清演武422(1 / 2)

六团随军部移防到西溪,这里面临清清的青弋江。

湖南是鱼米之乡,但剥削制度下,土地被少数官僚、地主所占,很多人没有土地,沦为雇工。

很多无地之人,在洞庭湖畔购买大米,运到大山上的湘西,用米换树,然后把砍下的树木扎成大排,漂放于江水之中,顺江而下,经过蜿蜒,在洞庭湖一带卖掉木料,有时还顺长江而下,到大木稀缺的九江以下的江浙一带。

船工全家长年累月都在木排上生活,一排往返要数月功夫,在木排上吃喝拉撒睡,种菜,住家,生小孩。

这木排上的人要经历许多的明卡暗关,要长期跟官府和地头蛇、土匪打交道,生活朝不保夕,排工们逐渐养成了善交际,又好凶斗狠的性格,不但创造了在木排上搏斗的武术“排工”,而且还有自己的宗教信仰“排教”,自成天地。

排工出身的团政志部主任刘颂清,参加红军后,用杀一敌换识一字的奇葩识字法,积累了很多的字,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到西北根据地后,他以西方军25纵队政志部主任的身份,到抗大当学员,成了学习的积极分子,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比吴焜这种学习上的落后分子收获要多得多。南调后,他还没遇到自己一生的所爱,无凤求凰之虑、之累、之烦、之牵挂,驾轻就熟,专心致志,游刃有余,很快就进入了这个团政志部主任的角色。

闽东来的战士起初戒备南调干部,刘颂清认为这莫得关系嘛。他到连队,把工作放在熟悉战士们上,跟战士们搿手腕较力,鲜有对手,再表演他的保留绝技:众目睽睽之下,他徒手,生生地把一根翠绿的毛竹拧成一股竹绳,让“敌视者”看得蒙圈又蒙圈,嘴张得合不上。

在中国人的眼中,福建的女子勤劳、能干、漂亮,这是公认的。福建男子嘛,也有评论。但个子矮小、心眼小、好赌,也是公认的。

这段时间的训练,吴焜、乔心铭发现福建战士具有许多优秀特点。比如能吃苦、生存能力强,动作敏捷机灵,理解能力强,点子多,信仰坚定,确实是古“丹阳精兵”的好胚子。虽然有些生活上的不良习惯,可不影响他们成为坚强的抗日战士。

随着感情的交融,过去给南下干部叫的“北方佬”,虽仍在叫,但含义却发生了变化,去掉了鄙视、敌视,多了戏虐、玩笑,甚至包含了尊敬。

是勇士就爱不服气,这是优秀男儿的品德,闽东男儿一点不差。

这湖南来的“北方佬”逗狠,马上有人看不过,立即跳出来撸袖子挑战。

沈关国当裁判,他把手中的两根短竹棒敲打,发出“扑扑”的响声,这是比赛的战鼓。

裁判台上号令起,只见第三通“战鼓”响过,左边出来一个战士,直到场中,手拿丈来长手臂粗的竹杆,果是闽东英雄豪杰,身材精悍。

右边刘颂清出马,横着碗口粗的竹枪在手,巨掌不松不紧的握着。

挑战者不忿,抡手中大竹杆,劈头盖脸的打来。刘颂清没当回事,上前一步,右手用棒来迎对手。

挑战者三杆砸去,都被刘颂清轻松挡开。惹得观众们哄堂大笑。

刘颂清待大家笑完:“大家别小瞧这些战术动作,真上了战场就管了大用!反围剿的时候,有个战士就是因为平时训练不严,刺杀动作总不到位,在和敌人拼刺刀时被敌人钻了空子,一刺刀就被敌人刺死了!”这种事在闽东斗争中很多,老战士们想起牺牲的战友,纷纷低下了头。

刘颂清说完,竹棒一竖,荡开对方竹枪,轻轻在挑战者头上一点,把对方整了个屁股墩。

叶翔和乔心铭闻讯前来观战。

爱看热闹的吴焜,带着小泥鳅,更是如飞而至,笑得开怀。

又有两个挑战者败下阵来。

战士们见领导们来了,表现欲更旺——至少可以让首长们看到我勇敢!

谁知那湖南排工打发了性,一个班跟他斗不过瘾,竟然大叫:“再来一个班!”

这真是孰可忍,我不能忍!

另一班的战士们各揪了一根竹杆,扑进战团,顿时,数十条臂膊纵横,几十双草鞋撩乱。尖戳胸坎,棒打顶门,杆扫地府,有人专窥破绽,乘隙刺来。

也不知那西北根据地来的刘主任,到底打过多少仗?拼过多少回?

只见他不慌不忙,大吼一声,手中粗大的竹棒如神灵附着,绿光闪闪。先是向后退了几步,让进攻者全扑空,然后横棒一扫,把一些竹杆撩在一边,对着新剃的一排光头,“砰砰砰砰”敲了一遍,被敲者捂着头,吡着牙,歪着嘴,逃出战团。

回过头,对着冲近了的一排“长枪兵”头上虚晃一棒,身子一沉,用力一扫,“哎呀呀”数名战士抱住脚髁,鬼哭狼嚎,跳起独脚舞。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