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程坚的忧虑503(2 / 2)

随着一声长叹,声音低沉:“从华中苏区根据地还在建立时起,我和方仁德同志就志同道和,声气相投,就象你俩一样。

我和他,一个是工人运动的领袖,一个是投笔从戎的书生,偏偏我俩就是合得来。

华中红军主力长征后,我俩一齐留下坚持,他负总责,我是他军事上的主要助手。蒋介石来疯狂报复,红24师一败再败,华中苏区留下来坚持的干部,牺牲了绝大部分,就连瞿秋白、何叔衡这样的高级干部也牺牲了。

九路突围后,我和他生死相依,趴水沟、躲树林、藏山洞,终于坚持了下来。对他,我一直是非常尊重信服的。”

“可现在,我觉得他变了,正在犯大错误,可惜,他很固执,我又说服不了他。”

这涉及到高层,吴焜从来不关心这些事,姑妄听之。

叶翔有经验,沉默着,仔细听。

这些事程坚很不愿意提!他目视六团的两位主将,想到他们俩即将要远行,为免东进受到错误倾向的干扰失败,必须让他们明白。

于是低声说道:“去年,我派管武为的挺进纵队拿下扬中县之前,就预料三战区会有强烈的反应。但不拿下扬中,我苏南茅山的部队,东、南、西三面临敌,北面临长江天险,殊为军事险地。如果一旦日军大举来攻,或者国民党再次翻脸,我苏南部队无处可去,只有死路一条。

就跟军部那边一样,周遭全是三战区的部队,情况更糟。

所以,我下定决心,出了险棋。先让管武为拿下长江江心的扬中县,搭上过江的跳板。为此,我作好了被三战区问罪的准备。”

叶翔道:“道不同不相以谋。程司令,我也有同感,我认为国民党迟早要跟我们翻脸的,他们绝不会让我们南方抗日军发展壮大的,只要日军攻势稍缓,抗战形势略为好转……”

落寞涌上了程坚那张睿智而豪爽的脸,陷入沉思,他当时万万没有想到,多年的战友、好搭档方仁德同志不但不为他辩护,反过来充当国民党的传声筒,逼程坚让管武为退出扬中。

扬中是苏南茅山根据地的唯一一道通向外界的小路,关上这道门,茅山就是活棺材。

程坚死活不同意,任何人威胁利诱也不干,停饷停粮也不干,压力再大也不干,最后,成功拖成了僵局,拖成了既定事实,拖出了一片艳阳天。

方仁德也知道军部的位置危险,也知道打过仗的部队才有战斗力,他不但从各支队调训练好的部队,如六团的三营,甚至还把程坚带到苏南去,已在苏南敌后取得了一定作战经验,初步改善了装备的主力部队第一团、第三团都先后调回皖南,拱卫军部。

仅给程坚领导的一、二支队,留了二、四两个团。

这就让南方抗日军长成个大身子、短脚,畸形的身子。军部里,好部队和大量干部超过万人,大家挤在一起唱歌学文化,等着国民党发饷发粮。而缺人、缺干部的苏南前线,不到三千人。

头重、身子粗胖,脚细,这种身材,别说发育,行动都困难。

程坚在苏南,跟日伪和各种地方武装作战、纠缠,急需部队支撑,在程坚的多次要求下,这才有了六团的苏南之行。

六团也不辱使命,左冲右突,一仗接一仗,为茅山根据地帮了大忙。

为改变南方抗日军的处在国民党部队中的危险状态,为发展壮大南方抗日军,创建牢固的江南根据地,也为解决公孙挺、方仁德之间的矛盾,抗日军总部在一九三九年二月下旬,派跟公孙挺、方仁德私交甚好的副**同志,亲自到皖南来对方仁德同志做工作,同他商定了南方抗日军“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一致意见。也就是说,支持了程坚的“冒险”政策。

程坚是一个把党的利益放在个人荣辱之上、极具胸怀的同志,他下定决心,要排除干扰,顶着压力,冒着风险,敢于担当,横下一条心,要把抗日军总部的战略决策贯彻到底,这才有了他的六团之行。

二团要保卫茅山根据地,四团北进扬中找出口,唯一的兵力只有叶翔、吴焜的六团,能担负起向东作战的任务。

六团只剩下5个建制连1个特务连,区区500多人。他担心六团这支武装力量,因战力薄弱,被敌人消灭。可他又没人、没枪、没钱补充。

要让上场去跟人拼命的六团,壮一点,只能让六团整训!提高战技!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