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东方欲晓506(1 / 2)
作为人民军队创建者之一的程司令员,迫切希望队伍壮大,给六团诸将细细交代向东作战的事宜后,回支队部不几天,来电令六团再次移防。
这次移防,让急于东进的六团干部战士,按捺不住的喜悦,乐滋滋。
只为这次移防,是程老总为今后六团东进时能走个顺道,也为他来六团查看整训工作方便,将他寄予希望的六团,移防到距支队所在的潥阳县水西村,仅十多里路的潥阳县竹篑乡崔庄一带。
关键是这里距东路很近。
接到电令后,一阵旋风卷起,六团迅速来到崔庄,找到住处,放出警戒,往行李卷上一躺——完成移防!
安营后,就是四月一日。
“走吧!”叶翔和吴焜两人,骑着马,到支队部汇报。
“来,我给你俩详细介绍了一下东路复杂的情况,听好,记牢。”程老总含着烟,静静,粟玉成副司令脸上总是很严肃。
在东路,最大的威胁,不是日军,因为他们在明处,兵力有限,容易防范。如果不是有数倍于日军的伪军帮助,日军寸步难行。
对六团东进,威胁来自于东路有一支奇葩的军队——忠义救国军。
1938年3月13日,淞沪战役后,国民党军统头子戴笠,接到蒋介石电令:“收容整编流散浦东及京沪杭沿线之国军,期以加强敌后游击”。
蒋介石的特务头子戴笠,是黄埔军校出身,军事素养很高,他立即派出了一批黄埔出身、又有实战经验的中高级军官,潜赴进日占区,会合坚持江南敌后的干部,通过他们,对地方武装和流散的败军,进行积极收容扩编,很快拉起了一支数千人的队伍。
跟后世许多为赚钱拼命把自己打扮成“爱国企业”的奸商一样,为了扩大社会影响,他们打起了抗日爱国的旗帜,以“忠心义勇救国救民”作号召,自己拟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忠义救国军”。
有奶就有娘!队伍拉起来后,戴笠请蒋介石命名批准,给了编制和经费,从政府调拨了武器。
戴笠自任总指挥,请了一些国民党大官大将当委员。这样忠义救国军不但有了金字招牌,还有钱、有粮、有枪,同时还接地气。
当时许多爱国青年、广大知识分子由于不愿给日本鬼子当顺民,被迫辍学,离家出走,便就近参加了这支打着抗日旗帜的忠义救国军。
改组后的忠义救国军,无论是农工大众,知识青年,以至于土匪流氓,都集合在忠义救国、抗日复兴的大纛下,负责东战场和太湖流域,以及上海周边的游击任务。它以黄埔、军统的人员为骨干,吸纳当地抗日热情高涨的工人和帮会的力量,一经建成就出现在淞沪战场,配合正规军对日作战。
由于基层官兵都跟日寇有深仇大恨,上去就见真章,打得有声有色,名气也更大了。
淞沪战役后,忠义救国军的主要任务是在华东敌后收容、整训国民政府正规军被日伪打散击溃的部队,并在敌后袭击、骚扰日伪军,在抗敌的同时,与**领导的抗日武装搞磨擦、抢地盘。
相信正统的中国民众,此时还看不清忠义救国军的真正面目,以为它是抗日武装,对其大力支持下,造成这时的忠义救国军,像燎原的火种一样,迅速在江浙皖沪敌后发展起来,由于部队收容、整训了大批江浙皖沪抗日战场上溃退的正规军官兵,加上国民政府为这支部队派来了一些受过正规训练的高级军官,战斗力有了显著提高。
以至于这一带的抗日武装,不挂上忠义救国军的牌子,就征不了兵,吃不上粮,弄不到住处。
至1939年春,忠义救国军已发展到拥有十六个支队,四个直属大队、两个教导总队,约两万人,对外号称五万人。此时,六团还在茅山,为收了四十个冬防队员进队伍,被方仁德骂得狗血喷头。
在东路活动的忠义救国军名为七个支队,号称两万多人,但真正放在东路的兵力,只有几千人,其他的都是“号称”的游杂部队。另外,有顾祝同的三战区,收编的地主武装成立的“淞沪民众抗敌自卫团”三路六个支队八千多人,有各路军官、地主乡绅和帮会头子掌握的各路游击队,主要有无锡的周振纲、强学曾部、邓本殷部,杨忠部、江阴的包汉生部、高杏宝部、阳澄湖的胡肇汉部、太仓的王士兰部、太湖的程万军部、常熟的熊剑东部、吴文信部、赵培芝部、嘉定的邓敬烈部、青浦的姚友莲部、许雷生部、武佩大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