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苏弥罗【五】(2 / 2)
嗯,这不是夸张,这是写实,而且自汉末起就有不少例子。
自汉代时起北地大多以粟、麦为食,家境好的便吃栗饭,家境一般的熬成粥,家境更差的就是麦麸米糠加野菜。
虽然已有馎饨、水引饼等面条的雏形出现,但是真正的面条却要到元明时期才有。
而据记载,国时期,富庶如四世公的袁绍,军中的口粮,也不过四字‘仰食桑葚’。
曹操的粮食是什么大家都知道,刘备那边也没多好,据记载是大小官员‘自相啖食’。
而自国乱到现在,暂时安稳了几年却更加被磋磨的百姓,还能吃上肉?
人肉或许有可能。
易子而食就这么来的。
还有观音土。
隋文帝为何兴建大兴城,又为何数次就食洛阳,被戏称‘逐粮天子’?
因为关中被糟蹋的差不多了,环境被破坏殆尽,被啃食的树木草根,连地下水都成了咸卤,不换地方建成就活不下去了。
就算这样,还是得去富庶的洛阳逐粮。
导致隋文帝也好,隋炀帝也好,都开始大肆囤粮,原因他们自己都清楚,天下缺粮,百姓无粮可吃。
这种情况,在李渊登基后稍加好转却又再李世民登基后不久在一次遇到了空前的蝗灾,逼得李世民不得不上演一出活吞蝗虫的戏码,能把一位骁勇善战之人逼到这个地步,可以见到人们面对灾荒时有多绝望了。
毕竟蝗灾之后,还有旱灾。
而且还不止一次。
根据估算,应该是这个时候的气候使然,大约每年就会出现一次旱灾。
加上此时的种植技术过于粗放,施肥堆肥之法没有推行开,粮食种类也未经过精心选育。
一亩地能产260斤就算是丰收,也就是两石以上,一石等于10斗,5斗为一斛。
而一石仅为120斤。
天再加上,粮食连后世的一个零头都不到,能吃饱才怪。
别看苏弥罗整天嫌弃这不吃那不吃,在这年头,这么一餐,不夸张的说,隋炀帝都整不出来。
有些食物花团锦簇的名字,真正吃起来,呵呵。
缺盐少油营养不足的大环境里,这时候的人几乎分辨不出什么精细的味道,喝茶喜欢加葱姜蒜也实属正常,嘴里寡淡无味,自然需要点口重的润润。
所以,这喷香浓郁的香料烹煮的火锅,比什么都诱人。
小院外在这月春风里,莫名就多了一阵干巴巴且断断续续的‘蛙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