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集《直解》14(1 / 2)
好,请大家打开补充讲表第三十五面,附表第十七、分段生死之缘由。
佛陀在经论上对于我们有情众生的生命的解释,用十二个因缘来解释。十二因缘在小乘、大乘的说法有所不同:
小乘的《阿含经》跟《阿毗达磨论》,解释十二因缘是从业感缘起,就是从业力的造作,业感缘起它所带动的十二因缘法叫做三世两重因果法,就是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过去的业招感今生的果,今生的业又招感来生的果,它有两重的因果,叫三世两重因果。
大乘的唯识学者他在解释十二因缘是用赖耶缘起,就是由第八识的储存业力,所谓的种子,有种子的内涵,所以大乘十二因缘是两世一重因果,就是说它也可以用过去跟现在这一重因果,或者是今生跟来生解释,两世一重因果。我们以下的解释是根据今生跟来生的因缘来解释,今生造作来生得果报,来解释生命的相续。
我们就会问?为什么我来生会有生命?我来生可能会到极乐世界,也可能会做天人,也可能做人,也可能做三恶道,这个都不是上帝决定的。这当中:
第一个、对世俗谛的愚痴(异熟果愚):从一个有漏的生命来说,我们今生一定有一个愚痴,生命的第一个缘起就是愚痴,那么愚痴有两个,一个粗的叫做业果,我们不知道善业招感安乐的果报,罪业招感痛苦的果报,这叫做愚痴,这个是对世俗谛的愚痴。
第二个、对胜义谛的愚痴(真实义愚):对于我空、法空平等真理的愚痴,你跟众生接触的时候,你认为我跟你不同,我相、人相的对立,这个就是愚痴。这个比较微细。
有我相、人相的对立当然就容易造业,这产生所谓的无明缘行,那么造业也可能造善业,也可能造罪业,也可能造不动业。就在造业的过程当中,刹那刹那就形成一种种子、一种功能,这种种子就会成就一种所谓的名言种子,就是会有一个第八识。当然如果我们今天造的是善业,可能是一个人天第八识的种子就存在了,或者是三恶道的第八识,有三恶道的名色,六根、触、感受,这个都是在八识当中能够生起当来三界异熟果的种子,这叫名言种子,这都是今生。
也就是说假设我们今天造杀盗淫妄的罪业,当然这个罪业是可能会变成一个饿鬼道,这个饿鬼道还没有出现,但是饿鬼道的整个六根的雏形——这个种子就在你造业的时候已经保存下来了。
所以说,你今天念阿弥陀佛,当然你真实的果报是你命终的时候莲花出现,虽然你那个莲花出现是在命终,其实你在念每一句佛号的时候,莲花的种子就在累积当中,这叫做所谓的:八识中能够生起当来异熟果的种子,这个种子就是由前面的业力而成就的,这个都是今生。
我们再看,第八、第九这个重要,这个地方特别是临命终的时候,临命终的时候,我们第六意识相应的贪心所,就是爱取。爱、取、有。这个“有”我们解释一下:
第十个是有,谓行等六支受过爱取烦恼的滋润,有力量决定招感当来异熟位。
谓行等六支受过爱取烦恼的滋润,有强大的力量能够决定招感当来果报的,叫做有。这个地方我们解释一下,在十二因缘里这个“有”支,跟前面的识、名色、六入、触的种子有什么差别?我们解释一下:
就是说我们的生命不是今生才有生命,我们有很多很多的前生,当然每一个生命都会造业,可能造了善业、也可能遭了罪业,有的业力得果报了,那么这个业力就消失掉。但是有的业力还没有释放,还没有得果报。我们现在还有很多很多三恶道的种子,没有得果报,还有很多人天的种子没有得果报,当然也有一些阿弥陀佛净土的莲花的种子都没有得果报。这个时候我们就问了,说这么多种子,
临命终的时候到底哪一个种子会成熟?
转成这个“有”,这个“有”就是说它已经是有得果报的力量,这个种子已经是发芽了,要得果报了,这叫“有”。这个地方的关键就是:
临命终的爱取,你临命终对什么东西产生爱取!
在《净土圣贤录》里面讲到,唐朝有一个叫僧藏大师,僧宝的僧,这个藏是法藏大师的藏。僧藏大师他出家以后,我看《净土圣贤录》说他做两件事——白天为大众师工作,任劳任怨,什么事都做,别人不想做的事,扫厕所拖地板,他什么都做,没有怨言;晚上他就是坐禅念佛,累了就睡觉,他出家好像也不是很久,差不多十年左右而已。
有一次在晚上打坐的时候,这个时候他知道他快临终。他在《净土圣贤录》上说六欲天次第来迎,刚开始的时候,不是净土现前,阿弥陀佛不是先现前,它是四天王天的果报现前,四天王天宫殿现前,他这个时候不动,四天王天就消失掉了。然后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六欲天的宫殿,一个比一个殊胜都现前,他内心当中不动,当然他一动念他就得果报了。后来六欲天消失以后,这个时候阿弥陀佛的莲花才正式出现,他动了发愿的心,自己发现自己坐在莲花上就往生了。当然《净土圣贤录》讲完这段公案以后,古德在这个地方做一个小眉批说,六欲天是何等境界,临终的时候能够不动心,这个不容易!
也就是说我们虽然有很多的善业,但是你临终的正念也是非常重要。如果你临终起恶念了,那你今生所做的业也没白费,但是不能马上得果报,等以后再说了。所以我们在助念的时候,助念不是说你一去就念佛,不是这个意思。印光大师讲善巧开导安慰,你要开导,在家人一百个有九十九个临命终的时候,是“心有千千结”,很多事没有交代,他心中这个地方有障碍,你念佛,根本跟他不相应。所以第一先开导,把他心中的结破开,然后念佛,他这个时候心才跟佛相应。
我们在三界的轮回当中,除了你的业力以外,还有你心中的愿望——爱取(你的希望)。所以佛法是认为说善业是招感安乐的果报,罪业招感痛苦的果报,那是亲因缘。但是果报要成熟,还必须要你心中的希望,你发的愿力的引导,业力才能够转成“有”支,就是有力量决定招感当来异熟之位,否则你那个种子只是前面的,识、名色、六入、触、受先保存起来。
有这个“有”以后当然就会招感“生”,从母胎脱生的刹那叫做“生”,由这个生乃至未老死之果法,然后就会有死亡,由苦果的衰变乃至死灭位为止,就有当来的生跟死。从唯识学是这样的看法。
好,我们回到讲义来。这段是外道或二乘学者问难说,如果只有心识,那怎么会有生命的相续呢?那么唯识论师解释有两个因缘:
第一个、由诸业习气:生命的相续是由于我们内心的业种子,这是第一个,当然这个地方是指第八识的种子。
第二个、我们临命终的时候,第六意识所生起的爱取烦恼的滋润,滋润这些种子,从一个种子位而变成“有”支,一个有招感果报的强大有力的种子,由爱取的滋润,业种子就使令我们前面的异熟结束了以后,又招感来生的异熟,这都没有离开心识。
这地方是说因缘所生法,应该有两个因缘,第一个是业力,第二个是我们心中的愿力。愿就是发愿的愿,一个是业力,一个是愿力,这两个缺一不可。
在净土中有一部经叫《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可能大家也读过,《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当中强调一个观念说,有些人他就很容易生长在有佛的时代,就是他出生的时候,释迦摩尼佛也刚好出生,他拜释迦摩尼佛做弟子;有些人就是生生世世不能跟佛同一期出生,可能佛前佛后,他出生的时候佛陀刚好灭度、或者他出生的时候佛陀还没有出世,总是生长在佛前佛后,这个是怎么回事?是什么因缘?是不是佛陀他对谁有偏爱呢?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当中说不是这样子,说你不想生长在佛前佛后,很想生长在有佛陀的地方,生长在佛前佛后,大家知见乱七八糟,也不知道谁讲的是对。你要做两件事情:当然是你要忆佛跟念佛。就是说念佛(你要不断地忆念佛陀),更重要的是——你要发愿遇佛!你要希望跟佛陀相遇。在经典上说,十方诸佛愍念众生如母忆子,佛陀是不断地忆念,佛陀不断对我们释放善意。我想要见你,我想要见你,我想要见你。但是可惜的是,众生忆念佛陀他就不当一回事,我们不把佛陀当一回事,我们都是打一些乱七八糟的妄想,所以迟迟没办法感应道交。 所以你要跟佛陀相见。
第一个你要造见佛的业,就是念佛!
更重要你要忆佛——你要发愿!
有要去生长在佛国的愿力,强大的愿力。就是我今生也布施也持戒了,每天也拜佛念佛了,在三宝当中多少积功累德,这些善业我不想再在人天里面耗下去了,我不想去做大国王享受这些荣华富贵,这个杂乱的果报我都没有兴趣了,我希望把这些善业一心一意的求生净土——见到佛陀。你要有一种强大的愿力,你就有希望。
在《大智度论》讲一个故事,龙树菩萨说有一个车夫,这个车夫他就是为大富长者驾车,大富长者要出去,他就帮大富长者驾车带他去办事情,然后再把他带回来。这个车夫他也是皈依三宝,平常也念佛,念佛的时候,有一天他遇到释迦牟尼佛,他就问佛陀说,“佛陀,我来生希望生长在有佛的世界——佛国土去,我不想再生长在秽土,但是我的工作是一个车夫,我每天要为主人驾车,万一我死的时候…就是驾车发生车祸死掉了,我不是在佛堂死掉了,怎么办?我到哪里去?我死的时候突然就死掉了,我就不能往生到佛国去了。”
佛陀说,说你这个车夫,你看到前面有一棵大树没有?看到了,这棵大树它是往哪边倒,他说这棵树是往西方倾倒的,不是很正是往西方向。佛陀说如果你现在把它砍掉的时候,突然间把它砍掉,没有预警把它砍掉,你认为这个树是往西边倒往东边倒?这车夫说佛陀啊,这个树平常往西边倾倒,如果我现在把它砍掉,它一定是往西边倒。
佛陀说如果你的心愿是决定的,你内心当中不夹带任何的杂质,真实的生起决定的心愿求生净土,即使你发生了车祸死掉,你还是到净土去。“由诸业习气、二取习气俱、前异熟既尽、復生馀异熟”。就是说第一个你在你的业力当中有念佛的业种子,当然你也有一些罪业的种子,但重点就是说:因为你心中一心一意要求生净土的业很强,所以滋润净土的业先得果报。“二取习气俱”是非常重要,它有滋润业力的功能。说我现在有个田地,什么种子都有,有杂草的种子,有苹果的种子,葡萄的种子,那么到底是什么种子要生起来,看你对哪一个种子去灌溉浇水,要去滋润这个种子,这个种子才得果报。所以这个地方是说:
生死的果报,是由过去的业力跟你临终的爱取所决定的,当然临终的爱取是由平常爱取的累积!
这两个,不管种子也好、不管你心中的愿力也好,都没有离开心识。所以生死也是由心所变现,这句话是没有错。
己三、释违经三性难(分二:庚一、正释三性不离难。庚二、转释依三性立三无性 今初。)
这个地方讲到第三个问难“三性不离难”,看论文:
庚一、正释三性不离难
若唯有识,何故世尊,处处经中说有三性?
这个地方应该是中观的学者来问难,说唯识学安立的万法唯识的道理,但是世尊在经中(这个地方不是中观的学者,是下一段,对不起)。这个地方是说既然万法唯识,但是世尊在大乘的经典当中,明显的说出诸法有三种体性——依他起性、徧计所执性,圆成实性。这个地方意思就是说,如果一切法是由心所变现,那么一切法应该只有一个体性,因为他只有一个心。
这个地方就是说佛陀说有三性,应该有三种体性,你说是由心所变现,那么一切法应该只有一个体性,就用三性的道理来问难,万法唯识的真理。看天亲菩萨怎么回答这个问题:
应知三性亦不离识,所以者何?
其实三性也是依止内心的差别相貌而安立的,它就是在讲心的相貌,也没有离开心识。看论文:
由彼彼徧计,徧计种种物,
此徧计所执,自性无所有。
这个地方讲徧计所执性。再看第二段,“依他起自性”,半个偈颂:
依他起自性,分别缘所生,
这个是依他起性,这是第二段。第三段讲圆成实性:
圆成实于彼,常远离前性。
故此与依他,非异非不异,
如无常等性,非不见此彼。
唯识学的理论,我们快讲完了,应该下一次会把它讲完。那么唯识观,唯识的行,它的安立就是依止三性安立的,所以三性的道理你一定要了解,否则你不知道在修空观的时候你要破什么?要保存什么?要破错了,就生断灭见。所以三性的道理不了解,你根本没办法修行,你不知道你的障碍点是什么,什么该破,什么应该要保留。所以这个地方是重点,大家要注意听:
一、依他起性
此正释三性不离识也。次云“依他起自性,分别缘所生”者——谓此心心所体及见相分,皆由分别缘之所生,故名依他起自性也。
在三性当中我们先解释依他起性,照正常次第都是先解释依他起。我们看第二十七面,“依他起自性,分别缘所生”,这个地方只有半个偈颂,解释依他起性,第二十七面,依他起,“依”就是依托,“他”指的是众多的因缘,当然这个因缘主要是由心所创造的业力,这是业力的因缘。那么依他起的体性是由分别心的造作所引生的,当然业力是由心造作的,你没有心怎么造业,所以“分别缘所生”,就是分别心的造作,有众多的分别心,当然包括了异熟、思量、了境,八个分别心的造作所引生的。所以简单的说,什么叫依他起性?就是由业力所变现的,这叫依他起性。看蕅益大师注解,就是说:
心心所法,皆有缘虑,故若染若净,皆名分别。即以此分别为缘,展转復生染净心心所体及见相分。此明依他性不离识竟。
心心所还有它的相分,是由分别缘所生,所以叫依他起性。心心所都有缘虑的功能,有染净的功能才叫分别,它能够做各式各样的分别,那么这种分别缘又创造了另外一个色心诸法的见相二分。就是说,我们前生由于五戒的善业,还有临终对三界果报的爱取,今生作为一个人,你有人的外表的色身,有人的内在的思想,这个叫做依他起性。因缘果报就是依他起性,由业力转成果报,这个时候还没有加上你个人的妄想,就是如实的把果报现出来,这个是色心诸法,都叫做依他起性,这个应该容易了解。
二、徧计所执性
初云“由彼彼徧计”者——谓能周徧计度,妄执我法。然第八识及前五识,非能徧计;第七末那,但计不徧;惟第六识,为能徧计也。
我们看徧计执,由彼彼徧计,这个地方是讲能徧计的,这个徧就是普遍、它能够普遍在色心诸法,这个“计”就是计度,就是执着。当然每一个人执着各式各样,所以它种类繁多,叫彼彼。我们众生面对果报的时候,产生各式各样的周徧计度,这个叫做徧计所执性。
能周徧计度,妄执我法,第八识跟前五识非能徧计,第八识跟前五识都是自性分别,不能带名言。第七识是计度,但是它不普徧,因为它只有在第八识的境界计度,不能普徧在一切色心诸法。所以这个地方的徧计执是指第六意识,因为它能够计度,又能够普徧,那么它徧计什么呢?
次云“徧计种种物者”——即是依他所起色心诸法也。
徧计种种物,这个地方讲所徧计,它就是在因缘所生的这些色心诸法产生徧计。就是说你今生是一个人,你就依止这个人的五蕴来徧计,你不可能去徧计饿鬼道,因为你根本就不是饿鬼道的色心诸法。你就是根据你现前的依他起性来徧计,所以此徧计所执,自性无所有,这个是我们所要破的。心中的名言所安立的我相、法相,这个体性是没有的。看蕅益大师注解:
次云“此徧计所执,自性无所有”——谓彼不过即于依他所起心心所,体见相分等,虚妄执为实我实法,如于绳上妄执为蛇。而实我法,离于心心所体见相分等,皆无自性,如绳外别无实蛇也。此四句,明徧计性不离识竟。
我们解释一下,这个地方是唯识学经常用的譬喻,我们现在有一个绳子,这个绳子假设是依他起性,由因缘的业力,变现一条草绳在地上。因为光线不足,我们看到绳子产生徧计执,我们心中出现了蛇的影像。这个蛇呢就是徧计执,就是我们的妄想捏造出来的,这个是我们修习唯识观所破除的。就是说这个绳子没有错,我今生不管是丑陋也好,庄严也好,不能改变的,这个是过去的业力所变现。我根据果报产生执着,这个就是要破的,这叫徧计所执性,就是心中的妄想捏造出来的叫做徧计所执性。好,这个观点有了,我们再看圆成实性:
三、圆成实性
次云“圆成实于彼”等者——谓圆满成就诸法实性。即于彼依他起性之上,常远离前徧计所执。
圆成实性就是我空、法空的真理,前面的依他起是一个外在的作用,这个地方是依他起性所依止的我空、法空的体性。“圆成实于彼”,什么叫圆成实?圆满成就诸法的实性,就是在依他起上远离徧计执。就是说我们面对的一切的因缘所生法,修我空观、法空观的无分别智,来破除我法二执所显现的真理,叫做圆成实性,其实就是我空、法空的真理。所以它跟依他起性是非一非不异,就像麻跟绳一样。你说这个麻,当然是体性,所有的绳是由麻而编织成绳子;水跟波这个道理也是一样(所有的波都是由水而成)。后面的论文你看就清楚,我们现在看:
附表十八——三性观法
三性观法你要懂了,你三性就了解了。我们做一个说明,这当中有三段,第一段:
总标三性差别
谓以“闻”“思”“修”,所成“妙慧”为体。
修大乘唯识的止观,所依止的是闻、思、修三种智慧,
一、闻:就是我们刚开始依止闻慧——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生起正见。
二、思:有了正见以后,我们应该在寂静处把所学习的佛法数数的思惟,文字的佛法经过我们的思惟消化,就产生内心的观照力,这个内心的观照力就叫思慧,它有调伏烦恼的力量,前面的闻慧是明白道理,但是没办法调伏,思慧更进一步。
三、修:修慧就是说当我们不断的进步,慢慢有禅定以后,在禅定的心里面去修智慧,叫修慧。前面的闻思都还是散乱心,所以修慧有断惑证真、转凡成圣的功能,但是这三个都是属于智慧,闻思修为自体。在一切的因缘法当中,我们去观察:
似空华相,诳惑愚夫,名“依他起性”。
我们观察我们今生的色心诸法都是生灭无常的,这个就是如幻如化,叫做依他起性。我们在依他起性当中,执着有真实的自我跟真实的法相,这个就是我们心中的妄想捏造了一个真实的东西,叫做徧计所执性,这是我们所要破的。
依他起上,我法本空,由观二空所显真理,譬若虚空,名“圆成实”。 ——《般若心经幽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