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章 双方对质96(1 / 2)

升堂之后,卢明远这个监察御史做到了主位之上。萧均衡和程子仁则分别在左右两侧的上首位置坐下旁听。

卢明远居高临下,拍案问道:“你便是刘府之人,姓甚名谁?徐家湾一众百姓状告你们以借钱粮助他们度过洪灾为名,行高利放贷、侵占百姓房屋田产之实。对此,你有什么要辩解的吗?”

“回大人的话,在下刘晓田,出身彭城刘氏旁支,在族中排第十二,如今在刘氏嫡二房做管事,主要是跟在二房的大老爷身边做事,您唤我刘十二便是。”

刘十二不慌不忙地说了自己的出身背景后,转头看向徐老汉几人,轻蔑道:“这些人所言纯粹是胡编乱造,我们彭城刘氏乃世家大族,绝不会做这种丑事!”

说着,他从怀中取出一沓已颇为陈旧的纸张,取出其中一张给众人展示道:“诸位请看,这便是当年徐家湾的村民与我刘氏签的契约。上面白纸黑字写得明明白白,徐家湾村民所借刘氏钱粮需在洪灾过后一年内还清,若无力偿还,可以田地房产冲抵。

诸位大人,我刘氏不仅在洪灾最严重,这些百姓最艰难的时候提供大量宝贵的粮食全活他们的性命,还给了他们一年的时间休养生息,允许他们不付任何利息,借多少便还多少。

试问,当年在彭城地界,有哪家大族做出了此等善举?只可惜,徐家湾的这些百姓太过贪婪,他们始终不愿意偿还所借的钱粮。

甚至倒打一耙,到处污蔑我刘氏,还屡屡到县衙聚众闹事。我刘氏顾惜名声,不愿背上欺压普通百姓的罪名,始终保持克制。

所行之事都遵循大齐律法和方县县衙的判定,从未做出什么强买强卖之事。若不然,真动用我刘氏的能量处理此事,徐家湾的这些人怎么可能闹了十几年还不消停。

诸位大人,在下所言,句句属实。请大人们明鉴!”

刘十二说完便把那些纸契系数递上。

卢明远拿到之后,仔细翻阅。发现这纸契上所写的与刘十二所言大差不差。

但是在一些细节上,比如这个洪灾过后一年该如何算起,若借钱之人无力偿还该如何抵债,都写得含糊其辞。

而且,里面的遣词造句都非常的晦涩难懂。卢明远这么一个自幼熟读诗书之人都要费不少力去理解。让大字都不认识几个的徐老汉这样的庄稼人来看,自然更是难上加难。

这很难不让人怀疑,刘氏在立文书之处就故意将内容写得佶屈聱牙,好为日后侵吞百姓的田产留下口子。

卢明远猜测刘氏之所以绕这么一大圈,最大的原因便是大齐太宗朝时,太宗皇帝为了遏制世家大族侵吞田地、畜养私奴的势头,强行颁布了一条政令。

那就是若无特别的理由,不准世家大族大肆购买普通百姓的田产。

可世家大族大多都族人众多,少则数千,多的十数万族人都有。他们又喜欢举族聚居,族人一代多过一代,只靠祖上积累下来的田产根本不够分。

所以便有一些世家大族暗地里使尽各种手段悄悄蚕食普通百姓的土地。而一旦土地被冠上世族的姓氏,按照当年大齐太祖与众世族的约定,这些土地上的产出就全部归世族所有,无需向朝廷交税。

可想而知,世家大族侵占的土地越多,朝廷能收的农税就越少。不仅如此,有土地便需要人耕种。世家大族最喜畜养私奴为他们打理各种事务。

普通百姓一旦成了奴仆,他们便会失去自由,但同时他们也不再需要向朝廷交税。世家大族所畜养的私奴越多,朝廷能收的人丁税也越少。

长此以往下去,这些世家大族的实力会越来越强,而朝廷的国库却会越来越空虚,普通百姓身上的担子则越来越重。

太宗皇帝便是看到了这些,才下了那道政令,并在世家大族强烈的反对声中强硬地推行下去。

顺宗皇帝即位后,因为性子软弱,他在很多事上都会多多少少的让步。可唯独在这条政令上,他的态度极为坚决。

无论前朝或后宫给顺宗皇帝施加了多大的压力,吹了多少枕边风,他就是不松口。让许多期望回到太祖时代政策的世家大族大失所望。

顺宗皇帝崩逝后,当今泰和帝登基,他登基之初就直接宣布,在世家大族买卖田产一事上延续自太宗朝以来的政策。

所以这道政令如同紧箍咒一般已经牢牢在世家大族头上戴了数十年。

不过,也正是因为不对朝廷改变这条政令再抱有希望,不少世家大族便改变策略,研究各种手段来钻政令的空子,以继续增加田产。

而卢明远之所以对这些内幕如此清楚,是因为他出身的卢氏也是世族。他母亲康慧郡主在卢氏内部颇有地位,自然了解卢氏在这种事上做的各种小动作。

她曾多次告诫卢明远,卢氏族中包括很多世家大族的这种做法都极为不妥。看似是为了壮大家族,但却会动摇大齐的根基。一旦大齐社稷动荡,这些世家大族又能得什么好?难道还想让前朝末年的悲剧再次重演? 卢明远虽然在很多事上跟他母亲康慧郡主的意见相左,但在此事上倒是对他母亲的论断深以为然。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