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4(2 / 2)

那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催发了战争?谁参与其中?让一个服侍王族的太监立功,且叫他平步青云,成为七下西洋的领队能是什么样功劳?

朱棣紧盯着水镜,电光火石之间明白了这古怪之物代表了什么。

让父皇对立储的态度发生转变,是因为他窥见了大明发展的某段轨迹。水镜可能是后来人在讲述明朝历史。

不妙!

朱棣尽量不动声色,脑中飞速转动起来。

如果没有水镜出现,朱元璋会立朱允炆为继任者的可能性极高。

自己能服气吗?

现阶段肯定不能,他找不到敬重那个侄子的理由。

几年之后呢?

朱允炆能迅速成长到先太子朱标的高度吗?如果不能,又会是什么局面?

可不是一纸传位诏书就让所有人心服口服的。

不是上任帝王决定谁继位,那个被指定的继承者就能稳居宝座,否则怎么会有玄武门之变。

朱棣在心里默念着能者居之,而瞧着水镜的目光隐隐不善——这东西坏得很,或许会暴露他心底的不甘。

水镜内的影像在继续,丝毫不因观影者的喜恶而改变。

【对于七下西洋,说是追溯到朱标之死,因为还能有一种王朝发展的假设。假设朱标身体健康地继位了,他会与Judy一样做出这个政策决定吗?

以下仅仅是个人看法,朱标很可能不会如此大力宣扬大明国威于海上。

朱标是由朱八八精心培养,做了二十五年的太子。与后来的清朝康熙与胤礽父子反目两废太子截然不同,大明这对天家父子的关系很是融洽。

融洽,需要双向奔赴。即便朱标对于洪武帝的治国理念不能说百分百认同,但也会吸纳七成思想。

朱八八想派人大规模下南洋吗?

在他的时代,恐怕没强烈的想法。虽然他一手成立的水师很强大,但对民间实行了海禁政策。

同时,《皇明祖训》里还列出十五个不征之国:朝鲜国、日本国、大琉球国、小琉球国、安南国、真腊国、暹罗国、占城国、苏门答剌、西洋国、爪洼国、湓亨国、白花国、三弗齐国、渤泥国。

这里说的是不主动征伐,如对方有反叛之心,不可能任其肆意作乱。

为了便于大家认识,这里放一段古今地名地图集对比,还有郑和下西洋的路线,感兴趣可截图。

图1——图10.jpg

严正声明:放两分钟图片,不代表我在水视频啊!

如图其示,不征之国之中很多都在郑和下西洋的范围内。

肯定有人说,不主动攻打,不意味不下西洋。

可在洪武三十年,朱八八停止了用海军运输辽东屯田的物资,海上力量在进一步收紧。

明朝的出海超高风险,与今天不可同日而语。

此前就讲到,洪武帝认为出海约等于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要抱着必死的决心。

如果是朱标登基,有多少可能像是Judy登基后三年,即刻派人出使?

私以为他至少不会那么快搞出洋计划。朱标先要做定下迁都的最终目的地,完成洪武帝执政时的未尽之事。

回望洪武年间,朱八八对于定都南京一直都不够满意。从照应北方军事来看,这个地理位置偏东南。

洪武初期,需要拟定京师时,有考虑过开封。但当时西北未定,把汴京作为首都,没有天险可守。

有人提出过不如拟定两京制度,而南京入选的最重要原因,是从经济出发。打仗也好,民生建设也好都要钱。当时“财赋出东南,而金陵为其会”。②

一波又一波讨论,洪武十一年,跨越十年的建都问题终于阶段性告一段落,最终还是选了金陵。但此之后,朱八八为了巩固北方边防,一直没有停止北迁京师的计划。

朱标死之前,他还去西北巡查,比较长安与洛阳哪一处更合适。假设朱标继位了,比起下西洋,选择迁都何处是要先解决的问题。

不论是选长安或洛阳,或者挑选别的地方,比起永乐帝的迁都,恐怕准备与实操都要复杂更多。

原因你们都懂的,永乐帝选的新京师是他的封地所在,经营多年了。即便如此,正式完成迁都也用了二十年年。】

看到此处,朱元璋已经不想再暗骂水镜中人不断戳他的伤口,这厮胆大地一遍又一遍假设朱标还活着的情况。

逝者不可追,眼前要关注的是“永乐帝”。

他了解自己,没有想在儿子中挑选继位人。这个Judy能上位,又与战乱相关,怕是有一场夺位之战发生了。

无疑,孙儿朱允炆败了,赢的那个藩王成了新帝。

是谁?

除了死去的几个,剩下二十一个儿子,封地靠北都有嫌疑。

“老四,你说谁是永乐帝呢?”

朱元璋冷不丁发问,目光却紧锁水镜,一眼也没瞧朱棣。

朱棣闻言,背后不免升起一股寒意。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