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深度剖析〈长相思二首之二〉:李白的相思别绪与悠悠情思16(1 / 2)
原文:
日色欲尽花含烟,月明如素愁不眠。
赵瑟初停凤凰柱,蜀琴欲奏鸳鸯弦。
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
忆君迢迢隔青天,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
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
赏析:
一、原文释义:
夕阳的余晖渐渐消散,天色将暮,花朵仿佛笼罩在朦胧的烟雾之中,显得迷蒙而凄美。明月高悬,皎洁如素绢般的清辉洒下,忧愁的人儿满心愁苦,难以入眠。刚刚停下弹奏赵地瑟那如凤凰柱般华美的弦音,又想要奏响蜀地琴那如同鸳鸯弦般缠绵的乐曲。这首饱含深情的曲子,心意悠悠,却无人能够为我传递。只愿它能随着那轻柔的春风,寄送到遥远的燕然山。思念着远方的你,迢迢相隔如同隔着那浩渺的青天。昔日那顾盼生辉、秋波流转的美丽眼眸,如今已化作泪水汩汩流淌的泉眼。若你不相信我为你相思肠断,归来时看看明镜前我憔悴的容颜。
二、诗篇背景:
此诗的创作背景虽难以确切考证,但从其深情绵邈的内容和哀婉动人的风格推测,应是李白在羁旅漂泊、孤独无依,或是与心爱之人分别、天各一方时所作。它犹如一颗被相思之泪浸润的明珠,闪耀着诗人内心深处那无尽的眷恋与哀愁,生动地表达了深深的相思与离愁别绪。
三、赏析分享:
1. 细腻的情感刻画:诗中“日色欲尽花含烟,月明如素愁不眠”,以细腻如丝的笔触描绘了日暮时分那如烟似雾的朦胧景象,花朵在暮霭中若隐若现,宛如诗人心中那剪不断、理还乱的愁绪。而皎洁的明月不仅未能抚慰那颗忧愁的心,反而更映衬出其孤独与寂寞,为下文汹涌澎湃的相思之情精心铺设了一层凄美而忧伤的底色。“愿随春风寄燕然”一句,将那无法直接传递的相思深情巧妙地寄托于轻柔的春风,情感真挚而深沉,仿佛能让人触摸到诗人内心那柔软而炽热的角落。
2. 生动的形象描绘:“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这一精妙绝伦的比喻,堪称全诗的点睛之笔。它以鲜明的对比,将女子昔日那含情脉脉、顾盼生姿的美丽眼眸,与如今那泪如泉涌、悲伤难抑的凄惨景象紧密相连。这强烈的反差,如同一幅生动的画卷,形象地展现了相思之苦对女子身心的无情折磨,使她那饱受相思煎熬的痛苦形象瞬间跃然纸上,令人为之动容,心生怜悯。
3. 音乐元素的融入:“赵瑟初停凤凰柱,蜀琴欲奏鸳鸯弦”,诗中巧妙地提及赵瑟和蜀琴这两种极具地域特色和艺术魅力的乐器,不仅为诗篇增添了浓郁的艺术氛围,更暗示了女子试图借音乐这一灵动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来抒发内心那如潮水般汹涌的愁苦。琴瑟之声虽美,却无法传达心中的情意,进一步烘托出相思之情的深沉与无奈。 4. 心理活动的展现:整首诗宛如一部细腻入微的心灵纪录片,充分而真切地展现了女子丰富而复杂的心理活动。从最初那刻骨铭心的相思之痛,到对远方爱人的急切期盼,再到以泪洗面、哀怨缠绵的凄楚,每一个情感的转折与起伏,都被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刻画得入木三分。读者仿佛能穿越时空,走进女子的内心世界,与她一同感受那爱而不得、思而不见的纠结与深情,让人感同身受,难以释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