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深度剖析晨诣超师院读禅经:柳宗元的禅意追寻与心灵超脱62(1 / 2)
原文:
汲井漱寒齿,清心拂尘服。
闲持贝叶书,步出东斋读。
真源了无取,妄迹世所逐。
遗言冀可冥,缮性何由熟。
道人庭宇静,苔色连深竹。
日出雾露馀,青松如膏沐。
淡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
赏析:
一、原文释义:
在宁静的清晨时分,诗人俯身从深井中汲起清凉的井水,用来清洁那被寒意侵袭的牙齿,随后让内心回归澄澈清明,轻轻拂去衣物上沾染的尘埃。他悠闲又安然地手持着珍贵无比的贝叶书,步履从容地缓缓步出东斋,准备开始一场心灵的修行与诵读。世人对于真理那深邃的本源全然没有去努力获取和深刻领悟,反而盲目狂热地追逐那些虚妄不实、虚无缥缈的迹象和转瞬即逝的功名利禄。佛的遗言高远而深切,诗人怀着虔诚的期望,渴望能够暗自领会并将其精髓深深融入自己的心灵深处,然而修养本性并达到纯熟圆满之境,究竟该从何处寻觅路径、又该如何得以实现呢?僧人的庭院格外安静祥和,仿佛是尘世喧嚣中的一片净土,那苔藓的翠绿色与深深的竹林相互连接,融为一体,宛如一幅自然天成的清幽画卷。太阳升起,温暖的光芒渐渐驱散了清晨的雾露,青翠挺拔的松树在阳光的轻抚下显得更加苍翠欲滴,仿佛被精心涂抹了油脂一般,焕发出勃勃生机与迷人光彩。这种宁静淡然、超凡脱俗、宛如仙境般的美妙境界难以用任何言语确切地表达和细致地描述,内心所领悟到的那份源自灵魂深处的愉悦和满足,也唯有自己能够真切而深切地体会和感受。
二、诗篇背景:
柳宗元在被贬永州期间,政治生涯遭遇了沉重而惨痛的重大挫折,满心的抱负与理想瞬间化为泡影,心情苦闷抑郁到了极点。在这艰难困苦、充满磨难的境遇中,他试图从佛法禅理中寻求内心的宁静与解脱,为自己漂泊无依的精神世界寻找一个寄托之所,于是满怀感慨地挥笔创作了这首诗,生动而细腻、深刻而动人地描绘了他在超师院读禅经时的所见所感、所思所悟。
三、赏析分享:
1. 开篇的修身之态:“汲井漱寒齿,清心拂尘服”,诗的开篇犹如一幅细腻入微、生动鲜活的生活画卷在读者眼前缓缓展开,展现了诗人晨起后的一番精心而庄重的准备。汲井水漱口,那冰冷刺骨的井水不仅清洁了牙齿,更仿佛瞬间冷却了内心因尘世纷扰而产生的燥热与烦闷,使其回归平静与安宁;轻轻拂去衣服上的尘埃,这一细微的动作不仅仅是对衣物表面的简单打理,更是对心灵深处尘埃的精心清扫和涤荡。以洁净之身迎接新的一天,同时也暗示着他试图以这种外在的清洁仪式作为开端,来启动一场更为深入和彻底的心灵净化之旅,从而摆脱尘世的纷繁喧嚣与无尽烦恼。这种细致入微、饱含深意的动作描写,不仅淋漓尽致地体现了诗人对自我身心的细致关注和悉心呵护,更深刻地反映出他对即将开始的读经活动所怀有的极度庄重与虔诚的态度,仿佛这不仅仅是一次普通的阅读,而是一场庄严神圣的心灵洗礼和精神朝圣之旅。
2. 读经时的心境:“闲持贝叶书,步出东斋读”,诗人那悠闲而从容的姿态令人印象深刻,他手中稳稳地拿着贝叶书,那“闲”字并非指无所事事、空虚无聊的闲适,而是一种内心深处宁静如水、波澜不惊,不为外界纷繁复杂的事物所干扰、所诱惑的淡定与超脱。步出东斋,这一简单而有力的动作意味着他决然地走出了尘世的喧嚣与纷扰,勇敢地离开了那个充满功名利禄争斗与欲望纠葛的世界,踏入一个宁静、纯粹、只属于自己的精神天地,全身心地投入到禅经的研读之中。在这里,他仿佛找到了一片心灵的避风港,可以暂时忘却世间的烦恼与忧愁,与佛法的深邃智慧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和交融,让自己的灵魂在佛法的滋养下得到片刻的安宁与慰藉。 3. 对世态的批判:“真源了无取,妄迹世所逐”,诗人以其敏锐如鹰隼、深邃若幽谷的目光,满怀感慨地指出世人对真理的本源缺乏应有的追求和探索精神,却盲目地、疯狂地、不顾一切地追逐那些虚幻不实、稍纵即逝的表象和短暂易逝的功名利禄。这一观点既是对当时社会风气的尖锐而犀利的批判,也是他自身在经历了政治上的沉重打击和挫折后的沉痛反思与深刻洞察。他对世俗价值观的极度失望犹如寒夜中的凛冽冷风,刺痛着人们的心灵;而对精神真谛的热切渴望则如黎明前的一线曙光,给在黑暗中摸索的人们带来了一丝希望和温暖。这种批判不仅展现了诗人清醒的头脑、睿智的思考和坚定的立场,更体现了他对人性的深切关怀、对社会现实的高度关注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执着追求和坚定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