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艰难的推广121(1 / 2)
对于推广这件事,许哉涪教授可谓知之甚详,远非宋晨所能及。然而,他并未对其抱有过高期望,毕竟许多基层种植技术推广员的工作异常艰巨,这些情况许教授心知肚明。
一个崭新的品种从无到有,历经无数次实验和研究,终于得以问世。接着,它被小心翼翼地种入田间地头,期待着有朝一日能够大规模推广。
然而,要实现这一目标究竟需要经历多久的漫长转化过程呢?无人能给出确切答案。许教授深知,科技乃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首要力量。
那么,怎样才能将科研成果成功转化为实际应用于田间地头的生产力呢?在推广的道路上,我们又需要付出何种努力呢?
实验室里的科学研究与实际的生产应用存在诸多差异。
在生产实践中,有太多的因素是实验室无法攻克和解决的。
这无疑给推广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
比如说,一项绝佳的研究成果借助这项技术可以显着提升产量,但在实际运用方面却面临诸多难题。
例如两种作物共同生长时该如何完成收割?毕竟它们的高度存在差异。
要想妥善处理这些细节问题,还需逐步摸索、逐一攻克。
当然,这不过是推广过程中微不足道的一个挑战罢了,前方还有无数难题正静候着宋晨去探索、去突破呢!
望着宋晨那张洋溢着自信且饱含斗志的面庞,许哉涪不禁联想起自己风华正茂之时,那时的他同样满怀对农业与新品种的殷切期望,内心充盈着抱负与憧憬。
只可惜残酷的现实如疾风骤雨般向他袭来,将他摧残得遍体鳞伤!
许哉涪轻拍着宋晨的肩头,言辞恳切地劝说道:“年轻人,拥有拼搏奋进的精神固然值得称赞,但同时也必须做好迎难而上的心理准备。推广新品种的征途绝非一片坦途,它离不开持之以恒的耐心以及坚韧不拔的毅力。”
宋晨点点头,眼神坚定地说:“教授,我明白。困难只是暂时的,只要我们坚持下去,一定能取得成功。”
接下来的日子里,宋晨像一台不知疲倦的机器一般,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推广工作之中。
他的身影频繁出现在各个乡村,与当地的农民们亲密交流着,深入了解他们的需求以及所面临的困境。
在这个过程中,他不断地在实践中探索,努力寻找一种适合当地环境的独特种植方法。
然而,推广之路充满了荆棘与坎坷,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宋晨遭遇到了形形色色的问题,其中包括农民们的质疑声浪、资金严重短缺等等。
但是这些都无法磨灭他内心的斗志,反而激发起他更强烈的积极性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就在这时,一个新的挑战悄然而至,成为了宋晨最为苦恼的难题——人!
许哉涪教授刚刚从试验田中返回,一眼便望见宋晨满脸愁容地坐在院子里,眼睛直勾勾地盯着手机屏幕,似乎陷入了沉思。
他关切地上前询问:“小宋啊,看你这副模样,是不是在推广方面遇到什么棘手的事情啦?不妨跟我说说吧。”许哉涪教授的话语中透露出对宋晨的关心。
宋晨抬起头来,露出一脸无奈的神色,对着教授说道:“教授啊,我已经联系了很多农户,但他们似乎都对这个新型品种充满疑虑,根本不愿尝试一下呢。此外,我还注意到许多村庄里有成千上万亩的旱地被荒废着,简直就是无人问津的荒地啊!根本没几个人会去耕种那些土地!”
甘省铜城市氺川镇大坝滩村,这里原本拥有多达 2600 多亩肥沃的土地。
然而,由于长期遭受干旱和缺水问题的困扰,使得这些土地变得异常贫瘠,甚至连庄稼都难以种植成功。
曾经饱尝过绝收之苦的村民们,大多数都选择了放弃农耕生活,纷纷外出打工谋生。
如今,这个有着 630 口人的村庄只剩下区区 170 多人留守在家乡。
此时此刻,宋晨正静静地坐在一棵高大的速生细叶榕树荫下。午后温暖的阳光透过树叶间的缝隙洒落在他身上,仿佛将整个基地的时光都凝结住了似的。他深深叹了口气,喃喃自语道:“现在面临的难题是无法实现规模化生产啊,留在村里的几乎全是年迈体弱的老人,这样下去可怎么种地呀!”
沙漠土地贫瘠得令人发指,简直就是一片荒芜之地,别说是种植那些珍贵稀有的药材了,哪怕是最为平凡无奇、普普通通的玉米,都鲜有人愿意去尝试种植。
毕竟与玉米相比,甘草的种植周期通常要长达两到三年之久,而且田间管理既耗时又费力,如果算上前期的投入成本以及后期的产出回报,完全无法成正比嘛。 正因为如此,在旱作区域,农民们通常都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种植玉米,而不会考虑去种植像甘草这样的中药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