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收之东偶34(2 / 2)

“差不多得了,不就是早走几分钟嘛!你可别忘了,中午时候我还请你吃过点心呢。”

“今天晚上还得加班,你俩干不干?这次是每人发二两粮票。”

“不干!”

马二宝听到自己家忠哥这么回答,自己当然也得紧随其后,开玩笑呢?忠哥指哪我打哪儿!

“我也不干!谁爱干谁干!”

“你们俩能不能有点儿觉悟。”

“好吧,我周文忠在心底里为你们加油打气!走了。”

周文忠和马二宝勾肩搭背的离开粮库大门,张秀芳拿着扇子挥舞着喊道:“你不要扇子了?”

“不要了,你自己拿回家玩儿去吧,好好留着。别给cei喽。”

俩人走了一段路来到大路上,一个往北,一个往南。

周文忠在漫无目的溜达着,其实入教还有个好处,就是每周五去礼拜寺,做礼拜的时候,可以免费冲澡。

“人随风过,自在花开花又落,到如今都成………咦?谁家蒸馒头了?嘶哈,嘶哈……”

这浓浓的小麦香气,妥妥的纯白面馒头,太奢侈了!大灾之年这么吃,不好!

周文忠顺着味道,来到一个1米多高的木板车前,跟雪糕推车一样,上面盖着块厚厚的棉被,推车上印着:东城区0117号。

这是种没有招牌,没有字号的自主择业者,上头也不允许他们有字号,只能有编号。

手推车后面站着位1米5左右的老太太,面相上挺慈祥,皱纹很多,应该有60岁左右,头发看不见,带着卫生帽呢,脚下放着的还有几个热水器,以及1个煤炉子,火上放着一口大蒸锅,正在冒着热气。

虽说守着煤炉子,但老太太还是冻的吃不消,正站着跺脚呢。

“大妈,您这馒头怎么卖?”

“你叫我啥?”

“大妈啊!不叫您大妈?那应该叫您什么?总不能叫您姐姐吧?”

“我是你大妈的大妈!”

“得,我也是眼拙,没瞅出来。”

“山东大馒头,3毛一斤,再加1斤粮票。单伦个头卖的话,4分钱一个,再加3两粮票。我这馒头看着宣腾,实际上瓷实的很。一斤白面我就揉出来3个馒头,算的过来账吗小伙子?”

说完后还掀起锅盖,股股热气夹杂着麦香味扑面而来。

周文忠掏出脑袋瞅了瞅说道:“嘿嘿……算的过来,算不过来都没关系。因为我没粮票。”

“没粮票你凑过来干啥?”

老太太气的把锅盖一扣,就准备再数落周文忠两句。

“我这不是闻见香味了嘛!好家伙,隔着两条胡同啊,我愣是闭着眼睛就摸过来了。您这手艺,没挑!”

这两句好听话,可能是把卖馒头的老太太夸的飘飘然,也可能是天气太冷,老太太这里没生意,也没人陪着聊天,这时候挺无聊的,正巧周文忠过来陪着解闷。

“那是!你要说别的,我老太太不跟你打别,你要是说蒸面头,实话告诉你吧小子,我们家干了81年了!坐下说。”

“诶。好。”

周文忠跟个听话好宝宝似的,坐在了老太太跟前,准备听她过去的故事。俩人张开双手,靠在煤炉子跟前取暖。

“老太太,您说干了81年?我可不信,您瞅着也就50岁那样,根本不可能的事儿。”

“哈哈……你小子真能白话,我今年都66岁了!再说了,我也没说我干了81年啊,我说的是,我们家干这行当,干了81年。那时候连民国都没有。知道饽饽铺吗?”

周文忠点点头,从怀里掏出盒烟,抽出一根递给老太太,老太太拿起放在餐车里的烟袋锅子,手指对着香烟一搓,烟丝落入烟袋锅中,用大拇指摁了两下,可能是压的太瓷实,容易灭,又拨了几下,凑到周文忠的火柴前,咂摸了一口。

“呼……”

“老太太您说的饽饽铺我知道,现在不兴叫饽饽铺了,应该叫点心铺。”

“知道为啥叫饽饽铺吗?”

“知道啊,饽饽这个词来自于满语。以前咱们这儿,就前门大街那个地方,开的有南味饽饽铺,满汉饽饽铺。还有清真饽饽铺。红炉饽饽铺,全都是卖点心的。”

老太太满意看着周文忠,又抽了一口烟问道:“知道正明斋吗?”

周文忠一拍大腿答道:“我太知道了啊!饽饽铺之首嘛。正明斋、稻香村、桂香村、祥聚公、九龙斋、聚庆斋、明华斋、卖的都是些萨其马、枣花、廖花、牛舌子饼、白皮酥……

大教的用猪油做酥皮,回民用香油。口味风格各有特色。离老远都能闻出来。到民国的时候又出现了西式糕点,以聚英斋为首。”

“好!好好,门清。我要跟你说的就是正明斋饽饽铺,打我父亲那辈儿做馒头就已经出了名,就连正明斋的当家的都去我们家里请我父亲。可惜了喽!我们这辈人不争气,手艺都没学精,临了,这不是吗?我现在卖馒头了。唉……就这还整天弄个小年轻管着我,还查我的账,我要是认字,我卖它姥姥的馒头!”

“老太太您也消消气,现在都这样,甭说您了,就连补袜子这行当,都得有账本。咱们娘俩不聊这个,您要是方便,赊我碗开水喝喝。”

“啥赊不赊的,一碗水又不值钱。暖瓶里多的是,自己个儿倒吧。”

周文忠从怀里掏出白瓷碗,老太太用脚踢了踢一旁的暖壶,显然是心里对周文忠刚才不让吐槽公方经理这事儿有怨气。

周文忠装着没听懂,倒了一碗水捧在手里,弯腰放暖瓶的时候,看见了餐车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