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谈文论武23(1 / 2)
杨易这下惊讶了,自己什么都没说,老人就把自己很多东西看出来了。
“我们家族,在清朝时为避太平军祸乱,由常州迁居淮阴。”
“好啊,百年前我们都是老乡,明清时期无锡一直都是属于常州府辖下的。”
老者邀请说:“不如一起吃点东西,聊聊?”
杨易对老人也很好奇,便点点头同意了。
老人带着他们进了对面的花园大酒店。
酒店餐厅里是有给客人提供早餐的,自助餐式的,有包子馒头油条春卷等点心,白粥八宝粥绿豆粥,还有扬州炒饭,炒面,几个炒菜,还算丰富。
杨易早饭没吃过这么多花样,一时有点不知选什么。
只见老者拿了两个馒头,一碗白粥。少年拿了两个包子一根油条,一碗八宝粥。
“你们吃这么少?”
“年纪大了,吃的少!”老者说。
“没胃口,不想吃!”少年说。
老者又对杨易说:“你随便选,喜欢的话每样都尝尝!钱已经付过了,吃多吃少都是一样的费用。”
杨易应了一声,既然这样,就不客气了。
他拿了一笼包子,几根油条,端了碗八宝粥,又装了一大盘炒饭。
少年唐遥吃惊的问:“你平时也吃这么多?”
杨易挠挠头,有点不好意思的笑笑。免费的还不多吃点?机会难得啊。
荣老却理解的说:“小遥,你什么时候可以吃这么多,我就开心了。”
“你知道为什么说穷文富武吗?”
“练武之人,消耗很大,运动量大,吃得就多。”
“据说你祖上荆川公,曾经有次与戚继光练枪,结束后一餐吃了十斤肉,十斤豆腐,两斤青菜,一斗米饭。”
杨易一愣,说:“莫非是唐荆川?”
荣老说:“正是!你知道?”
杨易说,“明朝时常州的唐荆川,不仅是文学大家,而且精研兵法,著有《武编》十卷,刀枪骑射,无不娴熟。曾经改良阳湖拳,还指导过戚继光枪法,可谓戚帅之师。”
老者不断点头,少年则一脸得色。
杨易接着说:“唐荆川主持抗倭期间,抗倭名将戚继光和俞大猷皆为其下属,都跟他请教过箭术和枪法。戚继光还把他请教枪法的事,写在了《纪效新书》里。”
荣老微笑着问:“具体是什么枪法呢?”
“戚继光请教唐荆川“圈枪”,是步战枪法中最为重要的防中寓攻之法,乃六合枪的精粹。唐荆川对于枪圈用法做了精辟的说明,戚继光也敬佩不已,特意记录了下来。”
唐遥说:“戚继光出名的并不是他的功夫,而是他的鸳鸯阵吧?”
杨易说:“唐荆川写的《武编》里,就已有鸳鸯阵的记载了,戚继光后来的鸳鸯阵,应该是在此基础上创新发展而来的!”
唐遥激动的问:“那鸳鸯阵是家祖所创?”
杨易说:“应该也不是,他书中的鸳鸯阵已然成型,不像新创,应该是征引别人的兵法著作,不过跟戚继光的鸳鸯阵,应该是有直接关联的。”
“戚继光曾经两次提出要练新兵,都被上司胡宗宪拒绝了。第三次是在唐荆川的支持下,才得到同意。然后他去金华义乌募兵,练成了大名鼎鼎的戚家军。” 荣老问:“你说荆川公还曾改良阳湖拳,这种拳法有什么说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