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23(1 / 2)

“天下之患,不在瓦解,而在土崩。”丁观郑重道。

汉末之势,正如三国演义后的赞诗一般:四方盗贼如蚁聚,六合奸雄皆鹰扬。此瓦解之势耳。

“所以臣想说,兴汉室是极有可能的。”丁观道。

以前他很悲观,因为刘协在董卓等人的控制下毫无作为,但这半年刘协却宛如变了一个人一般。

灭李傕,除郭汜,定张绣,降段煨,都很了不得。

这让丁观心中那一团已经熄灭的火焰又重新燃烧起来了。

刘协默然,土崩和瓦解的区别让他非常感慨,虽然土崩和瓦解都可以让一个王朝灭亡,但还是有所不同。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土崩属于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矛盾彻底激化的结果。

所以,相对于瓦解,土崩才更让统治者感到恐怖。

一旦发生土崩,这个王朝不死也残,土崩之后,就算还能喘口气,估计也是一只脚进棺材了。

在历史上,被土崩摧毁的王朝典型的有秦朝,元朝和明朝。

“若是大汉亡于黄巾起义,恐怕又是一场土崩。”

刘协淡淡一笑。

“这……臣不敢多言。”丁观战战兢兢,这是一个禁忌。

准确的说,汉朝也算被一场黄巾起义拉进了坟墓,正是黄巾起义,才让地方豪强进一步崛起。

一场由土崩带动的瓦解。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刘协突然想到了这句话。

要想避免朝代彻底崩溃,首先就要避免恐怖的“土崩”。

“丁观,你才能过人,朕身边有贤人却不能识,倒是眼拙了。”刘协道,一番详谈,感慨万千。

丁观不语。

“但以你之才,却只是一个六百石的尚书,实在屈才了。”

在刘协看来,尚书丁观就好像西汉时的徐乐。

“臣出身寒门,无人举荐,能居尚书一职,已经很知足了。”丁观道,颇有壮志难酬的悲哀。

刘协沉默片刻,汉代的出身还是相当重要的。

汉代实行的是察举制,由地方官吏负责察举人才,主要是考核人的才能和品行,选为秀才和孝廉。

听起来是不错,但在实施起来操作空间就很大了。

比如说,一个郡有个根深蒂固的豪族,那郡太守在察举人才的时候,必然会优先考虑豪族子弟。

笑话,流水的县长,铁打的黄老爷,你能不给人面子?

于是,察举制到了后来就变味了,成为豪强上升的阶梯,至于寒门子弟,不好意思,今年名额满了,明年吧。

大概桓灵二帝时期,社会上就有歌谣来讽刺察举制。

举秀才,不知书。

察孝廉,父别居。

寒素清白浊如泥,

高第良将怯如鸡。

丁观出身寒门,能混成一个尚书就很不容易了。

“谗人高张,贤士无名呐。”刘协感叹。

“哦,尚书仆射士孙瑞不幸殒命,丁观,你便权且代理,如何?”

说起士孙瑞,刘协也感到遗憾,此人有心匡扶汉室,曾和王允设计除掉了董卓,没想到却死于乱军之中。

“太平之年,此人必为三公。”刘协这样评价道。 “臣叩谢陛下。”丁观大为惊喜,虽然士族不待见寒门,但皇帝看重自己,将来青云直上有望。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