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章 围魏救赵?关键一月,决胜辽东!271(2 / 2)
得言,李世民笑了。
“惠儿多虑,象儿身边有一万玄武禁军护卫,这些禁军都是以一当十的精锐,就算是面对高句丽十万大军,亦是能保象儿无恙。”
“高句丽若不回援平壤,而是直取我军中枢,断无胜率,那渊盖苏文,不至于愚蠢至此。”
这还真不是李世民夸下海口,一万玄武禁军精锐,其战力夸张一些,追着十几万高句丽大军砍,丝毫不成问题。
听了这番话,徐惠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似乎是明白了什么。
接着,李世民想了想,开口道。
“程处亮。”
话音落下。
守在这清凉阁外的百骑中郎将程处亮便是迈入阁殿之中,恭敬施礼。
“你派几个好手去一趟莱州,打探一番苏烈和你父亲一路军马的近况。”
作为一代帝皇军神,李世民自是清楚,李象和李靖在辽东制定的战略,虽然战果斐然,所图甚大,但兵行险招,最终取胜的关键之处就在于苏烈和程知节一军是否能够按时到达平壤。
“唯——!”
程处亮自是知道军情紧急,不敢有所耽搁。
……………………
时间,一晃而过,又是过去半月之久,时间,已然是到了八月中旬之日。
贞观十八年,八月十五,中秋。
辽东,高句丽境内,新城。
天色已近黄昏垂暮,夕阳无限好,圆月隐没云端高悬。
虽时节未至深秋,但这辽东的天地,风起,微微寒。
再过一个月,便是天寒地冻。
这个月,不论是对东征的唐军还是对高句丽而言,弥足关键。
此刻,在这新城城楼之上,李象身披黑金战甲,眺望着远方的夕阳,六个月的东征,令李象看起来沧桑不少。
主要是辽东风寒,皮肤容易干燥皲裂。
‘这个时节,新月也该生了吧。’
算一算时间,距离李象三月出征,已经过去了快六个月了,出征之前,新月已经是有孕三月,现下,应当正值分娩。
对自己的这第二个孩子,新月的孩子,李象也早就已经取好了名字。
毕竟出征之前就能算到,自己无法再新月分娩之前赶回洛阳,总不能让孩子生下来当几个月无名氏。
不论男女,皆为:长生。
名字简洁,寓意长寿,毕竟这年代,早夭的孩子太多了,皇家也不例外。
至于这城外聚集的大军,李象并未多在意。
不过,当下之景,一眼望去,倒是很符合一行诗。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李象一语道出,在其身侧的裴行俭和刘仁轨,都是为之一惊,叹道秦王殿下果不愧为大唐诗仙,出口便是锦绣莲花。
“殿下,城外聚集了来自于安市城、辽东城等敌军,共计十余万之众,已然是将这新城团团围住。”
裴行俭在旁,凝声说道。
这裴行俭和刘仁轨作为新生代将领,在李象的用人设定之中,打仗应该是副业,往后的发展规划更多是在于治政,所以把他两留在身边,观战出策。
“说来也是奇怪,日前,我们已经得信,我方三路大军和苏大总管的水路军,已经成功在平壤会师,正在猛攻平壤,半月之内,定可克定平壤。”
“这高句丽军,不去回援平壤,反而围攻新城,虽说用的是围魏救赵之策,但自身有几斤几两,真不清楚吗?”
刘仁轨亦是出声。
这一点,他始终都是想不明白。
围魏救赵的前提,那首先得有围赵的能力。
而很显然,高句丽并不具备这种能力。
别看这城外的高句丽军有着乌泱泱的十余万之众,而城内仅有一万守军,这一万守军可是玄武禁军,一个玄武禁军顶得上三五个寻常唐兵,更是顶得上十几二十个高句丽野人。
就凭这点人,想要攻破玄武禁军驻守的新城,还想活捉大唐秦王?
简直是痴人说梦!
而且城中有着大批粮草,别说是半个月,就算是给这高句丽军半年时间,也是没戏。
李象听着裴行俭和刘仁轨的话音,平静注视着城外的这帮高句丽军队,眼神淡漠,心中则是在思索。
这渊盖苏文要搞什么鬼,是被迫无奈的拼死一搏?还是有什么不为人知的密谋诡计?
围魏救赵?亦或是将计就计?
正所谓,事出反常,必有妖。
“张燕,让随军的不良人,盯牢。”
李象低声道。
在旁的张燕,凝重颔首。
…………………
与此同时。
新城之中,吴王李恪驻扎的临时居所,一处三进出的宅院。
李恪正迎着夕阳,奋力练剑,他这半年的随军生涯,基本上都是靠练剑渡过的,他这一趟,说是作为军机参谋随军出征,其实就是一路被监禁着。
至今为止,他连一次最高层军事会议都没参加过,也就是每次开大会的时候,象征性的列席一下。
这种心绪,从一开始的烦躁、郁闷,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摆烂、无所谓,以及,还有一丝尚未湮灭的希冀。
他始终牢记着宇文士及的那句话,到了前线,一切都会知晓。
“吴王殿下,你该出剑了。”
这时,有着一道声音,突然落入李恪耳中,惊的李恪心头一顿。
李恪下意识折身望去,只见逆着夕阳红光,有着一道披甲人影,缓缓自屋檐黑暗走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