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集《 》1(2 / 2)

从《楞严经》的角度来说:妄想跟真如它们两个是同时存在的;生灭心跟不生灭心,这两个随时随地都是同时存在,但不幸的是,我们永远跟着妄想走,我们总是觉得跟着妄想走是对的,是给我们带来快乐的;所以我们无始劫来,忽略我们真实主人的存在,就是忽略了真如的存在,因为我们没办法回光返照。那怎么办呢?本经告诉我们:

修学首楞严王三昧就是─正念真如

在修首楞严王三昧的过程当中,倓虚老和尚他提出六字真言:就是不迷、不取、不动。这六个字是未来你开始正念真如的方法,你要从妄想转向真如就靠这六个字──

不迷是一种智慧的观照;

不取是一种禅定的安住;

不动是一个持戒,身口意不要乱动。

这六个字它实际的操作,有两个地方的不同:

(一)假设你是一个老参,你《楞严经》已经修学过十多年了,你在整个破妄显真的过程当中,你直接从不迷下手,直接提出理观--达妄本空,知真本有。妄想是本来空的,而真如本性是我本来具足的,那么一下就可以回光返照,所以说:老参的修学是从不迷,从理观而带动了不取而变成不动。所以大乘佛法的戒、定、慧,它是一体的;声闻戒的戒、定、慧,是要持戒而成就禅定,由禅定而产生智慧,这样上来的。大乘佛法是两个都有可能,也可以从智慧─你生起智慧的观照,你就能够帮助你持戒、帮助你禅定;这种人,他的理观的智慧强,从不迷而带动了不取、不动。

(二)那如果初学者怎么办呢?我理观薄弱怎么办呢?本经它说从不动下手,先从事修─佛陀提出二个方法:第一个持戒,持四根本重戒;第二个就是持咒,持楞严咒或者持楞严咒心。我今天遇到了境缘的刺激,我理观提不起来,我可以先要求自己不动,不要乱动,以不变应万变,先不要乱动。

◆你会发觉:这个末法时代,为什么讲魔强法弱?

因为这世间它所创造的气氛,是在刺激你打妄想!你注意看:它要求效率,你知道了就要马上去做,否则你就失去了竞争。

◆《楞严经》完全不同,你遇到事情的时候,先不要乱动,等到妄想过去了,真如显现了,你才可以去做。在《楞严经》的观念里面是:谋定而后动,所以研究《楞严经》以后:你会觉得你整个生命的脚步放慢,你的过失变少了,你看事情看得更清楚。

妄想是冲动的,它是情绪化的,你可以先从不迷下手,你也可以从不动下手,都可以!总而言之,在整个《楞严经》当中,它所对治最重要的:就是消除我们心中的妄想!

在商朝,商朝最后一个皇帝商纣王,商纣王有一天,有一个诸侯供养他一双象牙做的筷子。这双筷子纣王非常欢喜,心中就住在这个筷子。我们一个人欢喜一个东西,心有所住─筷子要是好好的,他就欢喜;筷子要是损伤了,他就痛苦,所以我们的心就随这筷子起伏!

有一天,他有一个很有智慧的大臣叫箕子,这箕子有一天看到商纣王吃饭的时候,他感觉这商纣王看筷子的眼神不太对劲,就有一种不祥的征兆。有智慧的人,他可以从小事情体会出大道理─会事入理。他就跟商纣王说:你这筷子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商纣王说:这是诸侯供养我的啊!他说:这个筷子不吉祥,你要赶快把它舍掉、把它丢弃,否则你有亡国之患。商纣王说:这不就是个筷子,有这么严重吗?箕子说:你今天你爱着这个筷子,你用象牙筷子吃饭,吃久了以后,你觉得这个碗不对劲,跟这筷子不相配,你总有一天要找一个象牙的碗,来跟这个筷子相配;再过一段时间,你觉得这桌子也不对劲了,桌子怎么可以用普通的桌子呢?要找一个象牙的桌子来跟这个碗相配;再过一段时间你觉得这房子不对,这房子跟桌子不相配,你要盖一个更庄严的房子,来配合这个象牙的桌子;所以总有一天,你就是因为这样的欲望辗转增胜而亡国。果然商朝就被箕子不幸而言中。

妄想的可怕——不仅是会带动我们产生欲望、去造业,而是它会辗转增胜;你满足它一次,它下一次要求更多,就像滚雪球一样,会不断的辗转增胜!

刚开始你不觉得它的存在,但是等到你觉得它的势力强大的时候,你没办法了,你一定要跟它走,这就是生死轮回的根本。

在读者文摘中,有一段小公案对于妄想的描述很贴切:

有一个母亲跟一个女儿在一起生活,这个女儿长大了、也找到了工作。有一天,这个女儿就领了薪水,她觉得这一个月的辛苦,应该给自己一些犒赏。经过百货公司的橱窗,看到一个很漂亮的帽子,她就把她薪水的钱,拿了一部分,买了一顶帽子戴上,看了,唉!越看越满意就回去了。

回去以后,她跟她的母亲感情很好啊,她希望她的母亲给她赞叹几句,就跑到她母亲前面,她母亲刚好忙着在做菜,没有注意到她的帽子;她看不对,跑到前面晃没有用,就把帽子放在冰箱上面,她母亲开冰箱的时候只是注意她的菜,也没看到帽子,这时候这小女孩就生气了,吃饭的时候闷闷不乐啊!她母亲说:你今天心情好像不太好啊?她说:对啊!我买了一个很漂亮的帽子要给你看,你都不看,所以我心情不好啊!这个母亲说啊:你心情不好,我心情也不好啊!这个母亲说,我今天做了新的头发,你也没有看到啊!

我们每一个人都活在自己的妄想当中,其实我们并不是真正的在生活!

从唯识的角度,我们的心跟外境接触只有第一念,我们了解外境是怎么回事,第二念开始妄想活动,我们开始活在妄想中。比方说你吃榴莲:其实我们没有一个人真正吃到榴莲,你第一口咬下的时候,感受到榴莲的味道,但是第二念以后,你就活在你的妄想当中─这个榴莲是很好的、是怎么样的;其实你第二口以后你没有再吃到榴莲。妄想活动的时候,我们已经不知道外面是怎么回事了,我们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回事了,就是妄心攀缘妄境→产生欲望→开始造业。

说─为什么有生死轮回?其实是自己创造出来的!

我们本来是清净本然,我们内心当中本来没有烦恼,本来没有罪业,本来没有生死。但怎么会有生死呢?答案只有一个:仁者心动,就是这样。你自己动念头。我们自己在清净本然当中,捏造一个妄想出来,然后带动了烦恼、带动了罪业、带动了生死果报。所以我们要知道妄想的可怕:第一个、它是不知不觉的;第二个、它是辗转增胜的,势力会不断的扩大。你一旦开始修行、开始回光返照的时候,你才会知道妄想的可怕;我们一般人是不知道怕,因为你从来没有回光返照嘛!所以在本经当中,我们的思考模式:不是向外去看谁怎么样,这跟你都没有关系。你开始修学《楞严经》以后,你开始远离你心中的颠倒妄想,你要慢慢的试着一步一步踏入回家的道路,才有可能达到临终的正念。当然它的方法就是不迷、不取、不动,看你是从理观下手,或者从事修下手,都可以。

我们经过这样理观跟事修的修学,怎么知道自己有进步呢?(可以从三方面来检查自己。)

(一)大:什么叫大呢?就是绝待圆融,不可思议。

你遇到境缘的时候,告诉你自己:这些都是虚妄相;你开始回光返照,安住在你本来的清净本性,你会发觉:你的心,比较没有对立的心了。我们一个人经常喜欢跟人家比较,就表示你这个人妄想很重,也表示你这个人生死业力很重。

你看有些人他修念佛法门,他念佛念一段时间…他很快就往生了,因为他的生死业力比较淡薄;有些人他的生死业力很重的,看他的心态你就知道─对立心越重的人、妄想越重、无明妄想越重,你那个启动了十二因缘──十二因缘第一个是无明妄想,无明缘行就造业,然后生老病死,你的十二因缘的力量当然就强了。所以修首楞严王三昧,首先你觉得你的对立心减低了。

(二)佛:了了常知,不可昏昧。

佛者觉也,你那种智慧的光明慢慢的开展出来了,一个人你老是跟着妄想,你的生命当中大概就是做你喜欢做的事情,你喜欢做什么、你就做什么,谁也管不住你。一个开始修首楞严王三昧的人是做我该做的事情。比方说,我的功课时间到了,我现在的心情不想拜佛,你不要管它,那是你的妄想,你衣搭上去,走到佛堂就是拜佛。当你有一天,你发觉你慢慢从我喜欢做什么,改成我应该做什么的时候,恭喜你,你开始远离你这个恶朋友了,你跟妄想慢慢保持距离了,也表示障碍我们无始的生死业力─十二因缘的力量开始淡薄了。

你的心态改变,就是你生死业力的改变!

如果你还是活得很情绪,我喜欢做什么就做什么,那你一辈子就是生死凡夫,你来生还是生死凡夫,修再大的福报都没有用。所以说,修首楞严王三昧你智慧理性的力量会开始加强─心常觉照,不随妄转,妄想它打它的,我做我的。

倓虚老和尚他依空假中三观的方法在修行的,有一天,生病长了一个疮,医生跟他开刀的时候,他痛得唉唉大叫。弟子说:师父啊!你修空假中三观,正念要提起来啊!倓虚老和尚说:我有啊!我叫归叫,我内心里面还是很清楚啊!因为这个叫是直觉,它是一种感受。在佛法中,并不对治感受,因为对一个初学者来说,感受是不能控制的;比如说,你用针刺我,这种痛苦的感受,这个没办法对治,那是业报;但是这样的感受,产生什么想法?这个想法就可以对治了。色、受、想…到受蕴的时候,都不能对治的,这跟过去的业力有关系。但是到想蕴的时候,这个你就要主导了。所以这个佛字,就表示你心中开始依止智慧的判断来做事情,而不是依止你的感觉来做事情─你不再跟着感觉走了。

(三)顶:妙用无穷,不堕诸数。

你的内心当中,那种无量无边大悲的妙用开始启动了,你心中没有任何的限制跟障碍。这个数就是限制或者障碍。我们一个人,自我意识很重的人、妄想很重的人,他内心是很刚强;一个人真正安住真如,他的内心是调柔的,调柔清净,他是调柔相;忏公师父常说的:该怎么做好,就怎么做,他没有固定的执着,就是——妙用无穷,不堕诸数这一句话。

我们现在是活在无始的妄想,那么我们怎么转成真如而趋向于大佛顶?这就是本经的修学方法。我们的人生观是这样子:

我们今生有一个生命体;这个生命体是怎么来的呢?从过去而来。佛教说因缘观─诸法因缘生。其实这一句话有两层意思:

第一个过去生跟今生的互动:这一段的因缘,过去做过什么事,留下了很多的痕迹,只要你走过的路,都会留下痕迹;你造了业就会留下功能。过去跟现在这一部分不能改变,佛教修行不是修这一部分。你今生会遇到什么人、遇到什么事情,你的色身会健康或病痛,这个不能怪现在的你,要怪过去的你,所以说,过去跟现在这一段因缘叫做认命,这个因缘不能改变。

第二个因缘是现在跟未来:这个最重要!因为这个是有无量的可能性。未来你可以到人天、你可以到极乐世界,你也可能堕三恶道。所以今生跟未来这一块,是非常重要。

修行——我们所要修的是什么?当然是放在未来嘛!你过去有什么好修的呢?过去是不能改变的。下等人是活在过去,老是想过去,你过去怎么样…你今天就怎么样…那你的人生被看透了。

修行人的相貌是:我现在虽然不够好,但是我未来会往好的方向走。

这个人是有潜力的!因为他找到了修行的方法,他掌握整个修行的目标,这个人至少他修行上路了!有些人在市区打转还找不到高速公路。说:你连怎么修行都还不知道!你要改变的不是要改变外面,是改变你的妄想。所以当你了解整个《楞严经》的道理,虽然我们不能马上做到,但起码我们的生命,已经慢慢在进步当中,我们未来生命,我保证:我今天会比昨天好,明天会比今天好。你的生命就有意义了。每一天的生命都是在增上,妄想慢慢减少,真如的光明慢慢开显,慢慢趋向于大佛顶,那就很有意义!所以说:修行人,你要开始忘掉过去──我们不管过去怎么样,不管你过去曾经经历过怎么样的生命,你内心当中,留下一个什么样的痕迹、什么样邪恶的功能,这个都概括承受,不要去怨天尤人,从现在开始改变。为什么?因为它是虚妄的、不真实的,所以你可以改变;它不是本来有的,你本来是清净的,它是后来有的,它是从因缘生,当然也可以从因缘灭。

破妄显真——妄想是很抽象的,我讲一个真实的小故事,大家体会一下:

在美国柏克莱大学:有一位体操选手叫做米尔曼,这个米尔曼他可以说是体操界的天才,他从小学就开始学体操,从小学到国中,从国中到高中、到大学,都是体操选手。他生命的目标就是成就奥运的金牌,他对自己很有自信,因为他在大学当中表现的很好;但是因为整个体操界竞争非常激烈,几乎都是差之毫厘而已,所以他压力非常的大。

一个活在妄想的人,当然压力很大,他经常作恶梦,他梦到自己在体操过程中…从上面摔下来,结果失掉了金牌,经常从这样恶梦中惊醒。随着奥运的时间到来,他恶梦的出现也越来越多。后来有一天,到半夜的时候,又从恶梦中惊醒过来,他就睡不着了,穿着外套到外面去跑步。跑着、跑着就跑到一个夜间的加油站,他就跑过去,遇到了一个老人家,这个老人家叫苏格拉底,就问他说:你是干什么的呢?他说:我是体操选手。又问说:你是体操选手,那你活得快乐吗?他说:我活得很快乐啊!我以奥运金牌为目标,我活得很快乐啊!老人听了就说:其实你没有真正的得到快乐,因为你今天追求的是一个你无法预测的事情。未来因缘怎么样?你不知道。而你心住在外境,外境是变化的,你怎么会有快乐呢?你是活在不安稳性。

这个年轻人,当然他就不相信啊,他觉得这个老人家跟我话不投机,我应该要有欲望,我才会快乐,所以二个人不投机啦。之后,这个年轻人,有一天他骑车去上学的时候,突然间发生重大的车祸,他为了闪躲前面的车子,就去撞旁边的车子,整个身体飞起来,再跌下去,大腿骨折。医生说:你今生不可能再做体操了。这个年轻人米尔曼打击很大,因为他生命的目的就是夺奥运金牌,他不能做体操,他突然间觉得生命没有意义了,这时候他就去找这个老人家,对他说:我现在觉得生命没有意义。老人家讲了一句很重要的话,说:在生命当中,每一件事情都有意义。这句话跟《楞严经》有关系─当你安住真如的时候,成功、失败对你都是一个增上的因缘,每一件事情都有意义。

这个年轻人,他听不懂什么叫每一件事都有因缘?难道我摔断了腿,这件事情也有意义吗?老人家说:你明天早点过来,我带你去见一个非常美好的事物。这年轻人充满了期待,第二天就很早七、八点就去找这个老人家;老人家就带他去登山,他一路上因为充满了期待,他觉得这个景色非常的漂亮、非常美好。两个人有说有笑,他也忘了心中的痛苦。来到了高山的上面,他问老人家说:你不是告诉我,要见到美好的事物吗?老人说:那你看看脚下是什么东西啊?唉,脚下一块石头!这就是美好的事物。这时候米尔曼突然悟到─原来重点在过程!至少我这二、三个小时爬山当中,我看到美好事物,结果是什么?老人家说:其实结果是什么,我也不知道。

这个思想,后来就影响到这个米尔曼,他从今以后,把得到金牌的欲望,这样的妄想忘掉。老人家说,你要用你喜欢做体操的心情去做体操;这时候心中没有妄想,结果他发觉他更加专注,对每一个动作的观察,更加的清楚;后来终于得到全美国比赛的冠军,创造了奇迹─一个受伤的人得到了冠军。这地方的关键就是说明:我们无始劫来,被妄想所误导,使令我们的能力、功能,完全产生了障碍。

《楞严经》的思想、它的人生观──

诸位要知道:你一个安住在真如的人,你的人生不是来受用的,人生是来历练的。你一念的心性,依止所有顺逆的因缘,而成就、开显你自性的福德智慧二种功德。所以当你安住真如的时候,你发觉:人生每一件事情都有意义,好的、坏的都有意义,酸甜苦辣统统有意义;相反地,你如果活在妄想当中,心住在外境,那人生只有某一部分对你有意义,其它的就没有意义了,那你就把人生看成局部、分段了!

这个诸位要好好的去体会,叫称性起修——依止这一念心性,那么透过人生的历练,来开显我们自性的功德。所以:整个《楞严经》当中,我们的生命只有一件事情─开显你自性的功德——借假修真,假借外在的因缘来开显你自性的功德,那么人生每一件事情都有意义!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