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实践与原则4(2 / 2)
以上四种情形,旧时风水师虽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无法以科学之理加以阐释,故在实践中多采取回避之策,或将其神秘化。有风水师相地之时,亲临现场,以手研磨土壤,以嘴品尝泥土,甚至掘土井以察深层土质、水质,俯身贴耳聆听地下水之流向及声音。此等举动,看似故弄玄虚,实则不无道理。
那么,吾辈又当如何辨别水质之优劣呢?《管子·地贞》有云:“质决定水质。”可从水之色泽判断其质量。水若白而甘,则为上品;水若黄而糗,则次之;水若黑而苦,则为下品。风水经典《博山篇》亦主张“寻龙认气,认气尝水”。其色碧、味甘、气香者,主上贵;其色白、味清、气温者,主中贵;其色淡、味辛、气烈冷者,主下贵。若水味苦酸涩,则不足论也。
《堪舆漫兴》论水之善恶,亦有妙言:“清涟甘美味非常,此谓嘉泉龙脉长。春不盈兮秋不涸,于此最好觅佳藏。”又云:“有如热汤又沸腾,混浊赤红皆不吉。”不同地域之水,所含微量元素及化合物质各异,有能致病者,亦有能疗疾者。如浙江省泰顺承天象鼻山下之山泉,泉水终年不绝,热气腾腾。当地人生病,便至泉中浸泡,往往比服药更见效验。后经检验,发现泉水中含有大量放射性元素氡气。又如《山海经·西山记》所载,石脆山旁有灌水,“其水不流赭,以涂牛马无病”。云南省腾冲县之“扯雀泉”,泉水清澈见底,却无生物存活。鸭子和飞禽一旦靠近,便会毙命。经科学家调查,发现泉水中含有大量氰化酸、氯化氢等剧毒物质。《三国演义》中描写蜀国士兵深入荒蛮之地,误饮毒泉,伤亡惨重,或许便与这种毒泉有关。
故而在此类水源附近,皆不宜修建村庄。然中国绝大多数之泉水,皆具开发价值。如山东济南,素有“泉水城”之称;福建省发现矿泉水点多达一千五百九十处,居全国各省之首,其中可供医疗、饮用之矿泉水有八百六十五处。广西凤凰山有乳泉,泉水如乳汁般甘美,用以泡茶,茶水一星期不变味。江西永丰县富溪日乡九峰岭脚下有眼味泉,泉水仅一平方米大小,却有鲜啤酒那般酸苦清甘之味。此等泉水,皆经地下矿石过滤,往往含有钠、钙、镁、硫等矿物质,无论口服、冲洗还是沐浴,皆有益于人体健康。
风水学理论主张考察水之来龙去脉。中国大部分陆地位于北回归线以北,一年四季之阳光皆由南方射入。故朝南之房屋,便于采光。阳光对人体之益处颇多:一则可取暖,冬季之时,南房之温度往往比北房高一至二度;二则可参与人体维生素D之合成,小儿常晒太阳,可预防佝偻病;三则阳光中之紫外线具有杀菌作用,尤其对经呼吸道传播之疾病有较强灭菌效果;四则可增强人体免疫功能。
中盖之宅,坐北朝南,此布局非仅为采光之便,更兼避风之利。华夏之地势,造就其独特之季风气候。冬日里,西伯利亚之寒流肆虐;夏日间,太平洋之凉风拂面。四季更迭,风向无常。甲骨卜辞之中,已有测风之记载,足见古人对此早有洞察。
《史记·律书》有云:“不周风居西北,应十月之候;广莫风居北方,乃十一月之气;条风居东北,正月之风也;明庶风居东方,二月之暖阳之风。”风有阴阳之别,清末何光廷于其《地学指正》一书中详述:“平阳之地,本不畏风,然风有阴阳之异。向东向南所受之风,乃温风、暖风,谓之阳风,于人无害。向西向北所受之风,则为凉风、寒风,谓之阴风,需有屏障遮拦,否则风吹骨寒,家道恐将败衰,人丁亦难兴旺。”此言道出避西北风之真谛。
风水之学,论方位之法有四:一以五行论之,木为东、火为南、金为西、水为北、土为中宫;二以八卦言之,离为南、坎为北、震为东、兑为西;三以天干地支分之,甲乙为东、丙丁为南、庚辛为西、壬癸为北,地支中子为北、午为南;四以四象喻之,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或曰“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宋代吴兴之都治布局,恰合此说:大厅居中,谯门翼然于前,青山拥峙于后,“清风”“会景”“销署”蜿蜒于左,有青龙之象;“明月”一楼独峙西南,成虎踞之势,此皆阴阳家之说也。
坐北朝南之原则,实乃古人对自然现象之正确认识,顺应天道,得山川之灵气,受日月之光华,以滋养身体,陶冶性情。地灵则人杰,此理自古而然。
适中之道,乃恰到好处、不偏不倚、不大不小、不高不低,力求至善至美之境。《管氏地理指蒙》论穴之道:“欲其高而不危,欲其低而不没,欲其显而不彰,欲其静而不幽,欲其奇而不怪,欲其巧而不劣。”适中之风水原则,先秦时期便已萌芽。《论语》所倡之中庸之道,即是无过无不及,择最佳方位以合正道。《吕氏春秋·重已》亦云:“室大则多阴,台高则多阳,多阴则蹶,多阳则痿,此阴阳不适之患也。”阴阳平衡,方为适中。
风水之理,主张山脉、水流、朝向皆需向穴地协调,房屋大小亦需相宜。房大人少,则人气不聚;房小人多,则拥挤不堪;房小门大,则财气外泄;房大门小,则闭塞不通。清人吴才鼎于《阳宅撮要》中指出:“凡阳宅须地基方正,间架整齐,东盈西缩,定损丁财。”此言诚为至理。
适中之另一层含义,乃居中而立。中国历代都城,为何不选广州、上海、昆明、哈尔滨等地?皆因地理位置过于偏远。《太平御览》有载:“王者命创始建国,立都必居中土,以控天下之和,据阴阳之正,均统四方,以制万国。”洛阳之所以能成为九朝古都,皆因其位居天下之中。级差地租之价,亦是根据居中程度而定。银行、商场等商业场所,亦需在闹市中心方能获得最大效益。
适中之原则,还需突出中心,布局整齐,附加设施紧紧围绕轴心。在典型的风水景观中,皆有一条中轴线,此线与地球经线平行,向南延伸。中轴线北端,最好有横行之山脉,形成丁字型组合;南端则宜有宽敞之河流。明清时期之帝陵、清代之园林,皆遵循此原则而修建,流传至今,仍为世人所惊叹。
风水之道,深邃而玄妙,其理论认为,气,乃万物之根源,宇宙间一切生命与非生命之存在,皆由此气衍生。太极,即是气之化身,气之积聚而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进而五行具焉。土承气之滋养,水润气之流动,人则得气而生,世间万物,无不因气而感,因气而应,生生不息。
岁月流转,季节更迭,日升月落,皆使生气与方位随之变幻。月有阴晴圆缺,气有盛衰吉凶,生气所在,即为吉祥之地,死气所至,则凶兆难免。人若能顺应天时,取其旺相之气,消纳控制,必能趋吉避凶,福泽绵长。
《管子·枢言》有云:“有气则生,无气则死,生则以其气。”此言道出了气的至关重要性。而《黄帝宅经》更是详细记载了每月生气之所在,正月生气藏于子癸之位,二月则转至丑艮,三月寅甲,四月卯乙,以此类推,直至十二月亥壬。风水罗盘,正是这生气方位观念的精妙体现,理气派风水师对此尤为讲究。
然则,如何辨识这虚无缥缈的生气呢?明代风水大师蒋平阶在《水龙经》中给出了答案。他指出,望水是识别生气的关键所在。气为水之母,水为气之子,气行则水随,水止则气止,二者如影随形,子母同情。故观水之行止,即可知气之所在。水溢于地外,有形可见,而气行于地中,无形无象,然二者表里同用,此乃造化之妙用也。因此,察地中之气,观其水之行止,即可知其趋东趋西,吉凶祸福矣。
明代另一位风水大家廖希雍,则在《葬经》中提出了通过山川草木辨识生气的方法。他言:“凡山紫气如盖,苍烟若浮,云蒸霞蔚,四时弥留,皮无崩蚀,色泽汕油,草木繁茂,流泉甘冽,土香而腻,石润而明,如是者,气方钟而来休。反之,去气不腾,色泽暗淡,崩摧破裂,石枯土燥,草木凋零,水泉干涸,如是者,非山冈之断绝于掘凿,则生气之行乎他方。”可见,生气即是万物之勃勃生机,是生态之最佳状态,是天地造化之精华所在。
风水理论主张在有生气之地修建城镇房屋,称之为乘生气。唯有得到生气之滋润,植物方能欣欣向荣,人类方能健康长寿。宋代风水大师黄妙应在《博山篇》中云:“气不和,山不植,不可用;气未上,山走趋,不可用;气不爽,脉断续,不可用;气不行,山垒石,不可用。”此言道出了乘生气之要义。
点穴,即确定修建地点,是风水学中的重要环节。房屋之门,为气口所在,若有路有水环曲而至,即为得气。得气之门,便于交流,可得信息,又可回馈信息,于人有益。反之,若将大门设于闭塞之地,则谓之不得气,于人不利。宅内光明透亮,则为吉宅;阴暗灰秃,则为凶宅。唯有顺乘生气,方能称之为贵格。
人类认识世界之目的在于改造世界,为自已服务。《周易》有革卦,彖曰:“已日乃孚,革而信之,文明以说,大享以正,革而当,其悔乃亡。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义大矣哉!”革者,改造也。人类唯有改造环境,方能创造优化之生存条件。
古往今来,改造风水之实例不胜枚举。四川都江堰,即为改造风水之成功典范。昔日岷江泛滥成灾,淹没良田民宅;今日都江堰驯服江水,造福一方百姓。三峡水利工程、南水北调工程、高速公路工程、城市规划建设等,皆人工改造风水之杰作。北京城中,更是处处可见改造风水之名胜。故宫护城河,人工挖成之屏障;景山之巅,威镇玄武之要地。北海、中海、南海、什刹海、昆明湖、龙潭湖等,皆金代蓄水成湖、积土为岛之佳作。圆明园更是堆山导水、修建景点百余处,被誉为“万园之园”。
中国乡村建设亦重视改造风水。翻阅历史遗留下来的地方志书、村谱、族谱等,无不记载着地理风水之变迁与改造。就当下而言,深圳、珠海、广州、汕头、上海、北京等开放城市,皆进行了大量的移山填海、建桥铺路、折旧建新等风水改造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风水学者之任务,在于为有关人士提供有益建议,使城乡风水格局更趋合理,更益于人民健康长寿与经济发展。他们运用风水理论之智慧与精髓,为人类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