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第六十二章60(1 / 2)
“好嘞。”打汤师傅剃了个近似光头的短寸,看着很干净、很利落。师傅接过钱,放到台角盛钱的小盆中,拿过一个几乎跟盛钱盆一样大的青瓷碗,抓了把牛肉,放进碗中;回手又抓了一大把牛杂,放进碗里。
“要香菜还是葱花?还是都要?”打汤师傅问宋琦。
宋琦看向身旁的屠少尉。
“都要。”屠排长答。
“警官,血要不要?”打汤师傅抓完香菜葱花后,直接问屠排长。
“都要。”屠排长吃不吃都要尝尝。
“好嘞。”打汤师傅用漏勺在泡着煮熟的牛血块的水里捞了半勺血块,加进碗中。又换成大勺挖了两勺牛油炼制的辣椒,放在汤里。
大半碗红红绿绿的美食摆在窗口台子上,令人垂涎欲滴。
打汤师傅往碗里加入一小勺自制调料粉后,用一柄长柄大勺在滚着牛肉、牛骨的大锅里舀了一勺热气腾腾的汤,浇进碗里,说:“好了,请端走。”
宋琦端着碗,屠排长接过服务员递出窗口盛着两个巴掌大的圆烧饼的小柳条筐,二人来到店角落一张空桌。
桌上有筷笼,宋琦取了一双筷子,递给屠排长,说,“屠警司,把饼掰成小块,泡进汤里吃。”
“你避着谷,我就不客气了。”屠排长学着店里其它食客,将烧饼掰成拇指大小的小块,泡进牛肉汤里。
“有汤匙没?”屠排长小声地问,因为他还没见到一个食客用小勺子喝汤,哪怕是五、六岁的孩童,或十几、二十岁的大、小姑娘家,都是嘴对着碗沿,边吹油花边喝肉汤。
“潶坔汤馆一般不备勺子。”宋琦笑笑说,“在汤城喝汤不用勺子。你用筷子夹汤里肉杂跟饼吃着,边吹边喝滚烫的汤,这才叫喝汤,喝着才过瘾!”
“嗯。”屠排长不再说话,用筷子夹着饼吃了起来。
“辣椒真香。”不一会儿,两个烧饼就掰完吃尽,碗里的肉杂血块也捞吃差不多。屠排长放下筷子,两手端起碗,喝了几口。“这汤真香,就是太少了。”
“辣椒你觉得不辣,桌上的辣椒随便加;汤喝完了可以添汤。免费。”宋琦笑笑,“潶坔喝汤的汤馆有一条不成文规定,允许并随便添汤,据说是汉光武帝刘秀定的规矩。只要在汤馆掏钱喝汤,可以多次添汤,直到喝满意为止。而且添汤时除了不放肉杂,葱花、香菜、调料像第一碗一样放,汤味丝毫不差。”
“还有这规定?”屠排长虽有些意外,喝汤的口更大了。
“潶坔汤馆不会让一个掏钱买了一碗汤的人吃不饱的。”宋琦解释完,问道:“烧饼够不?再来二个?”
“够了,够了。吃饱了了,只是这汤的确好喝。”屠排长又喝了几口。
“我去添汤。”宋琦伸手。
“我去。”屠排长端起碗,自觉地排到等候买汤的队尾。
“添汤不用排队。”宋琦赶忙过去把屠排长拉到取汤口。
“还有这规定?”屠排长又觉意外。
“潶坔汤馆不会让一个吃半饱的人,长时间等着,再吃后一半的。”宋琦笑着让屠排长把碗放到取汤窗口伸出的台子上。
汤馆的打汤师傅为节省时间,食客添汤一般问都不问,看一眼碗里剩的汤,便判断出汤客辣椒要多要寡,要香菜、还是要葱花等。
可能是屠排长一身警服很显眼的缘故,也可能是宋琦、屠排长两个大男人只打一碗汤,惹人注意的原因。寸头师傅看都不看他俩,直接在屠排长往碗中加进香菜、葱花、双份辣椒及秘制调料粉,甚至还加了半漏勺血块,最后熟练地添满汤,一句“好了,端走”,便开始为下一位食客服务。
“屠少尉,怎么样?汤喝完,有没有‘清晨一碗潶坔汤,给个神仙都不当’的诱惑?”回到面包车上,副驾上的宋琦笑问司机屠排长。
“实话说,宋琦,潶坔的汤,喝得真是不错。”屠排长坐在架驶位,发动面包车,“而且饱腹感非常强。”
“潶坔人喝汤讲究‘三美’,即瘦肉、肥汤、薄饼,三者相加,饭量倍加。”宋琦笑说,“屠少尉,不知道你信不信,你到下午三、四点都不会感觉饿。”
“按现在的状况说,我信。”屠排长说。
很快,面包车驶出潶坔城门,进入市郊。
“屠少尉,你送完我,从西州回来的时候,再尝尝其它的汤,都很不错的。”宋琦说,“我一直想试试潶坔的汤,配上部队的压缩饼干,不知会不会有什么奇特的效果。”
“潶坔汤馆可以自带馒头、饼干?”屠排长问。
“当然可以。”宋琦说,“喝汤是潶坔老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饮食文化,而老百姓都不富裕。”
其实,潶坔的汤对汤里泡的馍也很讲究。有火烧馍,就是烧饼,有饼丝、油旋、锅盔等,都是耐泡的。而这些馍饼一般老百性家做不来。自家能做的,就是蒸馍,但蒸馍不耐泡,一泡就脓,口感实在不好。
“潶坔是个好地方,有这么多汤喝,想想就舒服。”屠排长开着车在感慨。
“说到汤,潶坔还有句俗话:‘七点钟喝汤,八点钟喝油,九点钟喝水。’”一路漫漫,宋琦报着有的聊就狠聊的心思,继续着汤的话题。
“哦?”屠排长也来了精神。“给我说说。”
“屠少尉,我给你讲啊。七点钟去喝的汤是原汁原味汤;到八点钟去喝,汤里已经加水兑淡了,靠油出味;等到九点钟再去喝,汤就是水了,没有汤味了。”宋琦讲解道:“潶坔人喜欢喝‘头锅汤’,很多潶坔老人往往鸡叫就起床,走到自己喜欢的汤馆门口等着,为的是能喝上汤馆的‘头三碗汤’。有点像咱们南国苏扬人对于头汤面。”
“苏扬人喜欢头汤面,讲究的人吃面是一定要吃早上第一道汤煮的面。”屠排长接着话茬说,“苏扬的面馆,汤是大锅熬,才能熬出雄浑的鲜味。但面下得多了,汤就变得浑浊,面条也就没那么爽滑了。所以都喜欢头汤面。”
“屠少尉,你肯定不知道,在潶坔很多面馆还可以添面呢。”宋琦说。
“不会吧?”屠少尉瞥了一眼宋琦,“你在开玩笑?”
“没有。”宋琦认真的说,“在潶坔面馆吃中午饭,你买一碗面,肯定要让你吃饱。你若吃不饱,店家给你免费添入面条,直到你吃饱为止。”
“潶坔真是个好地方!”屠少尉感慨地说。
行驶不久,宋琦摇下车窗,看向疾驶向后的麦子。
三天前的五月七日,曾有十七名大魏战士牺牲在这些麦田里,三十八名战士重伤,二十五名轻伤。
这些宋琦是昨晚,哦不,今晨,听督提督讲的。
对此,屠排长显然更清楚,不然为什么绕路,不然为什么备一束菊花。
经过零星倒伏着一片片麦子的麦地时,面包车速度陡然慢了下来,不久便停在路边。
屠少尉下车,拉开后门,拿上菊花,默默走向麦田。
宋琦摇下车窗,望向撒满黄白菊花的麦田。在战场祭奠牺牲的战友,是大晋战士的传统。
不久,屠少尉回来,上车开车,掉头开上潶坔城郊的省道,一路向西而去。
车速不快,以平均每小时七、八十公里的速度,行驶了两个多小时后,时间来到上午十一点。
“屠少尉,你累不?地图上看,现在出潶坔进三门地界了,前面有个叫上阳的村庄,进去歇歇吧?”宋琦指着手里的大魏军用地图问。
“行。”屠排长扫了一眼,说,“这省道上车还挺多,咱们到上阳村歇会儿,然后走县道去三门市,那段路车少,我教你开车。”
“好。”
上阳村是属于池县的一个小自然村,全村34户农户,人口173人,守着祖辈留下的土地,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
池县归三门市管辖,是三门市最东部的一个偏远小县城。
池县往东便是潶坔市地界。三门市和潶坔市同属潶山省,归潶山省军区都督府节制。
屠排长和宋琦一进村,村人立马投来戒备的眼神。
“我们是路过,打点凉水。”宋琦举起手中的塑料壶,心想应该让屠少尉换回军装。这年头军人可比警察讨老百性喜欢。
“好,好。”几个村民脸色转好,领着宋琦和屠排长走到村中的一间井房里。
宋琦在村民帮助下,摇着辘轳从井里打上一桶水,灌满壸,喝了两口,口感果然凉爽清冽。
“老伯,咱大魏不是村村都通上自来水了吗?”宋琦问一个上岁数的村民。
“两位警察同志,你们有所不知。”老伯把宋琦当成便衣小警察了,“自来水通是通了,家家户户也都安上了水龙头。但没人舍得用。”
“自来水多少钱一吨?”宋琦问。
“你们城里人用自来水不掏钱,我们农村人得掏。”老伯没有一丝不满意的表情,很随意地说,“好在现在家家都打有‘灶边井’,再做个手动抽水机,一压就出水,井水冬暖夏凉,跟自来水一样干净,还不要钱。”
“城里大部分人家,用自来水也得交钱。”宋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