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一章 375(2 / 2)
作为曾经的利益既得者,其他州郡的长官是绝不会在自己的地盘上搞土地均分的。
可是,有既得利益者,就有在土地兼并中的受害者,这些受害者中还有不少寒门——他们是识字的,也听得懂国家政令。
阿昭一纸褒奖令如春风吹拂过荒原给无数人带来了生的希望。
第一个反了的是徐州隔壁的兖州。
这次领头造反的却是个文秀士人,打出的旗号不是反大魏,而是为国家清除地方虫豸——朝庭都下令恢复旧制、维护均田制,你地方官接令后却置之不理,这不是无视国家法度,与朝堂政令背道而驰吗?这样的地方官要来何用?杀了给朝堂省薪水!
本来贺兰定对兖州民变没怎么在意,只下令在彭城的侯景和在北边的贺拔岳加强守备,防止兖州乱军趁机涌入徐州,扰乱了徐州的安稳。
谁知,叛军没来,叛军头子主动来了。
来者名为吴应,兖州济阴郡人。祖上也是出过名人的——太子四友之一的吴质,曹丕跟前的红人。
然而,世事无常,曾经钟鸣鼎食的吴家日渐没落。到了吴应这一辈,家中只剩下茅屋三间、薄田两口、小鸡三两只。
尽管家境中落,但是吴应的读书学习却没有落下,能书会写。
然而,吴家早已滑落世家秩序之外,即便吴应自认一身本事,也无法出仕,连个小小县令都捞不着。顶多做个县令身旁的刀笔小吏。
祖上吴质是太子之友,轮到自己竟沦为小小县令的狗腿子。吴应心有不甘,却有无法挣脱体制之下的无奈宿命。直到.....
直到贺兰定盘踞徐州,大搞土地所有权收归共有,使用权均分百姓。一直在兖州郁郁不得志的吴应意识到自己的机会来了!重振吴家的机会来了!
吴应纠集了几个和自己差不多境遇的刀笔吏,对着府兵衙役一通输出:“凭什么刺史郡守县太爷能有七八个小妾姨太,咱们这些实际做事,治理地方,维护百姓的却连肚子都填不饱?”
“要是徐州刺史大人来做咱们的刺史就好了。”一个念头升起就如葫芦浮水,再也按不下去了。
一个平白无奇的日子,兖州戍兵哗变,在吴应的带领下冲进刺史府,杀了刺史,抢了粮仓,夺了兵器库。
这支有兵有粮有领导者的队伍以星火燎原之势席卷整个兖州,半月之内接连攻下平阳、任城等城。
打着打着,领头者吴应察觉出不对来——攻城容易,治理难。而且等朝廷反应过来一定会派兵来剿,到时候自己就真成反贼了。这可不是他想要的结果。
吴应不愧是读书人,脑子转得很快——与其让朝廷来平叛,不如自己主动投降,说不定还能混个一官半职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