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宝钗的前世(三)4(1 / 2)
曹雪芹写的《红楼梦》只有前八十回尚存,余下的部分现在已经看不到了。金庸在谈《红楼梦》时说:“曹雪芹写到八十回就不写了,很好。好像是舒伯特的《未完成交响曲》。”
艺术就是这样,就像断臂维纳斯,有时候缺憾反而成就一种美,就如世事一般,月盈则亏,吃亏成福,因为没写完,反多了神秘感,令无数后来者探究曹公留下的谜底。
当然以上记录金庸说的话我觉得也不够严谨,书中第一回有云:
【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
自以为既然曹雪芹曾经披阅十载,已经对作品增删五次,没理由书都没写完,就好比金庸写完了连载版,才开始修书,有了后来的三联版和新修版,不大可能书写一半不写了,倒有时间开始增删五次。
对于八十回后的续书,金庸先生说:我以前第一次看到七十九回、七十八回后面就不看了,不理他。到后来大了才看,当然是觉得差劲点。
我也有同感,所以有考据者给出各种理由,试图证明后四十回亦曹雪芹所写,我觉得简直是多此一举。
根本无需考据,你一看到八十一回,从行文到立意,便立即感觉一个字俗,倒不是说高鄂无才,这样打个比方吧,就感觉前八十回是宝玉写的,后四十回是贾政写的。他们都有学问,只是思想不一样,才华所长也不同而已。
正因为后面回数的遗失,并且曹雪芹又在开篇写出成书主旨立意,以及第五回给出了十二钗的判词和词曲,提前透露了这些人的命运,以合其认为因果报应,命数有前定的理念。
并书中许多诗词花签均有暗示,所以引得后人无数猜测考证,不过在我看来,这其中有许多考证相当之不靠谱。
说到这里我又忍不住想吐槽一下了,反正现在很多正经小说故事也多有胡编乱侃,我写这个本来就是随笔,插些闲话也不为过。
红学界里有些人看书,大概是学问太多了,跟我们这些普通人读书不一样,偏要整出些高深莫测,博古通今的解读来。
就比如有些人考证,认为曹雪芹并非《红楼梦》原作者,他只是整理编纂的人,为什么呢?主要从书中第一回下面这些话来的:
【后来,不知过了几世几劫,因有个空空道人访道求仙,从这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经过,忽见一大块石上字迹分明,编述历历。】
说到石头记载的文字,又说【虽其中大旨谈情,亦不过实录其事,又非假拟妄称,一味淫邀艳约,私订偷盟之可比。因毫不干涉时世,方从头至尾抄录回来,问世传奇。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空空道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
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
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
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
曹雪芹说这本小说是空空道人从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的石头上抄录的,后来吴玉峰题《红楼梦》,东鲁孔梅溪题《风月宝鉴》,最后曹雪芹批阅增删,分了目录章回,题《金陵十二钗》。
然后就有学者真的去考证吴玉峰,孔梅溪是谁了,又是脂砚斋,又是各种咱也叫不上名字的古籍的,流传最广的是大学者胡适根据脂砚斋评语,考证说孔梅溪是曹雪芹的弟弟棠村的,甚至有学者说孔梅溪是顺治的。
倒有人也想的谐音梗的,说是恐没戏。
咱也没看过脂砚斋评语,各种本也没看过,当年历史学的也不好,也不知道那么多历史学问,我就是说,你们怎么不去找青埂峰上的那块刻了字的石头去。
人家曹雪芹都说了,是大荒山,即大谎山,无稽崖,即无稽之谈,也就是青埂峰的石头一说是大谎无稽之谈。
空空道人,空空就是根本没有这个道人,易名情僧,贾宝玉最后出家,情僧就是他本人。
吴玉峰,还不够清楚吗?曹雪芹喜用谐音,比如甄士隐,就是真事隐,吴玉峰,很明显就是:有石头(即玉)的青埂峰根本没有,是为无玉峰。
东鲁孔梅溪,一看梅,就知道是没了。没有吴玉峰,能有孔梅溪?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古代名字是父母起的,号是根据个人喜好自己起的。
我觉得曹雪芹之所以叫曹雪芹,是因为芹字出自诗经里的《鲁颂.泮水》:
“思乐泮水,薄采其芹”
这里面有个典故:泮水之边有泮宫,是鲁国的学宫,据说读书人若是中了秀才,到孔庙祭拜时,得到大成门边的泮池采些芹菜插在帽上,这才算得上是个真正的读书人。
也就是说曹雪芹自诩其才为芹,雪芹,你想在大雪中的芹能好吗?雪中之芹,意为被雪所催,贫困潦倒,由此也可见他对雪的看法。
他号雪芹,还有个号是芹溪,即为泮水之芹。所以东鲁孔梅溪,东鲁是孔子故乡,梅溪,不就是孔没溪,东鲁没有芹溪吗?
一本书自是一个人写成的,若果真有大才写成《红楼梦》,还用的着曹雪芹替他们去分章回,写目录?我这种没什么文化的,写个东西也会自己分章写题目。
但是曹雪芹十年写书,但凡文人,总得留下名姓,让人知道是自己写的吧,总不能本来张三写的,最后署名李四,除非想陷害谁,还不至于如此大公无私,所以最后他才写上真名曹雪芹。
为什么曹雪芹要弯弯绕绕写前面这么多有的没的,要假语村呢?书一开始曹雪芹就说了:
【此开卷第一回也。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云云。
书中所记何事何人?自又云:“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
正像后文给石头写的诗: “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
也就是说写的是他曾经历的一段红尘旧事,无才去做栋梁,但是觉得当日身边的女子值得写下来,所以借通灵说,这里已经说明所谓青埂峰石头一说,是他假借的,将真事隐去,写了《石头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