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薛宝琴的结局61(1 / 2)

林黛玉和史湘云中秋联句的两个收尾句:

湘云是:“寒塘渡鹤影”

黛玉是:“冷月葬花魂”

湘云的诗句是应景之作,当时正巧一只仙鹤飞过,可以说是天作之合,黛玉不甘居于人后,苦思冥想,想出了下句,对仗是工整,可是却太悲了,一个葬字,注定了黛玉的结局必然会魂归离恨天。

可是湘云的渡字,却有渡劫,渡过的意思。在书中鹤总是成对出现,此时却成了一只孤鹤,可是它最终渡过了寒塘。所以湘云的结局相对黛玉来说,尚有转机。

为什么说黛玉死后,宝玉没有马上做和尚呢?

因为书开卷,作者就说了:

【故逐一看去,悉皆自相矛盾、大不近情理之话,竟不如我半世亲睹亲闻的这几个女子,虽不敢说强似前代书中所有之人,但事迹原委,亦可以消愁破闷;】

所谓半世,那最起码要四十多岁了,可是黛玉死,宝玉与宝钗成亲年纪也就二十左右,如果他马上出家了,就谈不上半世了。

所以我推测假设宝玉十九岁与宝钗成亲,那可能要十多年后,他三十多岁,宝钗近四十岁时在孤独中死去,之后宝玉再遇湘云,过了几年了,湘云亡故,宝玉四十多岁才出家,这样的话才称得上半世。

下面接着把宝琴的部分讲完,前文说到众人在芦雪庵吃鹿肉联句,贾母来了,于是大家就都跟着贾母去了惜春那儿,独薛宝琴不知什么时候就不在了,却原来是和宝玉去了栊翠庵。

要知道之前宝玉要去栊翠庵乞红梅,李纨本来要命人跟着:

【李纨命人好好跟着。

黛玉忙拦说:“不必,有了人,反不得了。”】

所以众人谁也没跟着去,和宝玉熟悉如黛玉湘云都没单独跟着宝玉去,初来乍到的宝琴的举动,着实有些令人有些诧异,这里埋下了又一伏笔,她看上宝玉了。

有些人可能总觉得宝琴还小,前文讲过其实她跟湘云、黛玉同岁,只是月份小,她本来就是上京来与梅翰林儿子成婚的,已经到了及笄之年。

【一语未了,只见宝琴背后转出一个披大红猩毡的人来。贾母道:“那又是哪个女孩儿?”

众人笑道:“我们都在这里,那是宝玉。”

贾母笑道:“我的眼越发花了。”

说话之间,来至跟前,可不是宝玉和宝琴。宝玉笑向宝钗、黛玉等道:“我才又到了栊翠庵。妙玉每人送你们一枝梅花,我已经打发人送去了。”】

贾母说我的眼越发花了,有不可置信之意,前文提过她一直对宝琴严防死守,断没有想到是宝玉和宝琴在一起。

因贾母让大家做灯谜玩,宝琴稍后便做了怀古十首,打十个俗物的灯谜,最后两首,第九首是《浦东寺怀古》,第十首是《梅花观怀古》。

浦东寺就是《会真记》的发生地,张生崔莺莺在此私会。

《蒲东寺怀古其九》:

“小红骨践最身轻,私掖偷携强撮成。

虽被夫人时吊起,已经勾引彼同行。”

这个很多人猜红灯笼,还有猜柴火的,为什么我说不对呢?因为它说不通啊,灯笼的话,为什么要私掖偷携呢?柴火就更说不通了。

我觉得这个应该是绑死人脚的红色绊绳。

绳子当然身轻,而且是撮成的,撮的时候要吊起来,最后一句是指死人双脚绑上绊绳以后上路。

第十首梅花观怀古,梅花观是《牡丹亭》里埋杜丽娘的地方。

《梅花观怀古其十》

“不在梅边在柳边,个中谁拾画婵娟。

团圆莫忆春香到,一别西风又一年。”

这个之前讲过是纨扇。

薛宝琴说完这十首怀古诗后,薛宝钗立马提出让她重做最后这两首。

【宝钗先说道:“前八首都是史鉴上有据的,后二首却无考,我们也不大懂得,不如另作两首为是。”】

宝钗为什么要让宝琴把这两首诗删了重作呢?因为之前不久,她才因黛玉酒令说了《牡丹亭》和《会真记》里的词,教育了黛玉,现在自家妹子同样用了里面的典故,有被打脸的意思。

倒是黛玉反而替宝琴辩白:

【黛玉忙拦道:“这宝姐姐也忒‘胶柱鼓瑟’,矫揉造作了。这两首虽于史鉴上无考,咱们虽不曾看这些外传,不知底里,难道咱们连两本戏也没有见过不成?那三岁孩子也知道,何况咱们?”】

从这点也可以看出,其实黛玉待人很宽厚的。紧接着探春和李纨也出来说和: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