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第九章(2 / 2)

  不论哪一种理解,这种命令一出,好处都是建文帝的,黑锅由手下背着了。

  建文帝的这番话,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既要、又要、还要”。

  但我们都知道没有绝对实力碾压,想要的太多,反而会什么都得不到。

  当时两军对垒,建文帝下达了耐人寻味或者说模棱两可的旨意。

  是贪心太过,还是刚愎自负地认为一定能顺利拿下燕王,所以做一做面子工程也无妨?】

  此时,宁王朱权忽而出声。他今年十五岁,只比朱允炆小几个月。

  话不多,就讲了一句。“黄子澄,我记得他是探花出身,这经史子集学得想必不错。”

  既然学得不错,岂会不知汉景帝下旨削藩后,七国乱起。

  朱允炆的准备时间远远不比刘启。刘启在七国乱起时,手下有周亚夫。朱允炆用的又是谁?他凭什么硬抗藩王们?

  有的话不能说得太直白。

  旁观这些年朱元璋的执政手段,如果他决定上朱允炆继位,只怕会提前清扫了开国时的那一批武将勋贵。

  建文帝最开始用李景隆活捉了朱橚,是打了对方措手不及。

  接下来连削五位藩王,已经表明新帝态度,藩王们已然戒备重重。

  那时,谁领兵去征战燕王都要凭实力对抗,谁能胜任?

  李景隆吗?

  其父李文忠是个人物,年少从戎,骁勇善战。平定江南,又北伐漠北。

  李景隆子承父业,年少就熟读兵书。其父死后袭爵曹国公,被派往多地练兵。可父亲再厉害,不代表儿子就能青出于蓝胜于蓝。

  朱权不看好李景隆,此人目前并无出挑战绩,不指望他横扫千军,那么还能用谁?

  宁王只说了一句,但像是晋王、湘王等藩王都听懂了言下之意。

  有的话,做儿子的不能讲得直白。

  朱元璋很可能尽力为建文帝铺平道路,但从另一个方向何尝不是把新君送上无人可用的绝路。

  【建文帝凭什么拿下燕王?对比兵士数量,燕王肯定比不过朝廷军队,但建文元年的朱允炆没有意识到他手下几乎没有良将可用。

  尚在人世的开国大将,一个是疾病缠身的郭英,另一个善守不擅攻的耿炳文。

  最初,耿炳文为帅北伐,但在几经失利后被召回,换上了李景隆。

  熟知军事的观众肯定比我懂,李景隆的领兵能力有多烂,是屡战屡败,最后给燕王开城门投降。

  靖难之役打了三四年,燕王大军挥师入京。混战时,宫中发生了一场火灾,三具尸体被烧到面目全非,据说是建文帝、皇后与其长子。

  史上的建文之迷由此而生,朱允炆真的死了吗?还是遁逃出宫?这就回到了《十二块木板》的故事之初,郑和七下西洋的传闻出现了。

  燕王朱棣成功夺位,年号永乐。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