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第二十六章(二更)(1 / 2)

  《史记》称“荧惑星”是“残、贼、疾、丧、饥、兵”的凶相。《荆州占》称:“其行无常,司无道之国”。③

  相对而言,「荧惑守心」中的“心”,在古人眼中的形象就大不相同了。

  这里的“心”,指是心宿二。

  此前提到天上二十八星宿分属东西南北四象。

  心宿二,在东方苍龙的第五宿。

  心宿总共有三颗心,心宿一被认作“太子”,心宿三被认作“庶子”,而最亮的心宿二就是“帝星”。

  它凭什么呢?

  理由不复杂。

  心宿二非常明亮,运行轨迹规律,能帮助地上的人确定季节节气。

  比如耳熟能详的“七月流火”,意味着夏去秋来,天气转凉。

  目前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历书《夏小正》,其中提到了心宿二。

  “五月,初昏大火中。大火者,心也。心中,种黍、菽、糜时也。”

  此处五月,当然不是现代公历的月份,而是周历五月。

  心宿二在黄昏时出现在正东方,意味着春天到来,可以开始一年的种植。

  这种天象给人带来的感觉非常美好。

  一年之计在于春,生机勃勃的日子开始了。民以食为天,春耕播种是最基础的民生要事。

  因此,心宿二也被认作是农神、龙神的化身,后来慢慢演变为帝星。

  细心的观众一定注意到了古籍里记载时,也叫它“火”、“大火”。

  不错,古代人欢喜地称呼它为“大火”星。

  此火星非彼火星,不是我们所熟知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的火星。

  心宿二,其实非常遥远是天蝎座α。对比地球在银河系边缘,它靠近银河系中心。

  如今广为认知的火星,在古代把它叫做什么呢?

  答案刚刚已经出现了。

  不错,就是那么讽刺,它是人们不喜欢的荧惑星。

  从现代的视角回望过去,两颗火星在中国古代有着截然不同的命运。

  一颗被奉为帝君,一颗则沦为灾星。人类根据观测到的表象,赋予了它们天壤之别的含义。

  眼下,再看「荧惑守心」,它指的是灾星闯入了帝星领域。

  试问怎么可能不天下大乱。轻则兵祸,重则帝亡。这种预兆,百姓信,皇帝也信。

  始皇三十六年,嬴政看到了这个天象。

  这位帝王的身体与心理本就极其不健康。

  大凶之兆,哪怕不至于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也是极其可怕的当头一棒,带来非常沉重的精神压力。

  假如嬴政有超前的天文知识呢?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