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第四十五章(二更)94(2 / 2)
又一次,到了清朝乾隆年间才发挥其功效。
陈家后人陈九振在芜湖做官,将祖辈传下来的养鸭蝗术推广出去,后来在清朝书籍中常见此法。
比如《治蝗全法》就收录此术,且记载使用效果。“咸丰七年四月,无锡军嶂山,山上之蝻,亦一鸭七八百捕,顷刻即尽。”
回望大明,高产作物、灭蝗方法都送到了眼前,为什么硬生生错过?!
或许,有一件事能给出我们答案。
万历年间发生过一起水稻事件。
徐贞明上书皇帝,希望在北方试种水稻,他有了让水稻在北方增大产量的方法。
这样做好处多多。能减少漕运送粮的途中损耗,更能增加北方百姓的粮食收入。
我们知道万历年间已在十七世纪全球小冰期危机之始。粮食多多的,听起来该是被采纳的良策且立刻执行。
事实确实却极为荒唐,部分北地大臣围而攻之,极力反对北方水稻种植。因为一旦成功,北方就要分担原本部分南方的运粮任务,其赋税额度必增高。
不改变,是对当下既得利益者最好的选择。
对于大明来说,这种选择不是一次两次,而是许许多多次当革新之物到来时选择了打压。
万果皆有因,万历朝结束的二十四年后,明亡。
如今再看明之亡,是不是亡于天公不作美的小冰河期,想来各位观众朋友们心中自有答案。
补一句,这种北方种稻方式也为他人做了嫁衣。
清朝,雍正全面推行了前朝徐贞明的方案。十余年后,京津与河北水稻成片。
因此,大明在责问天道公或不公之前,不妨先问究竟有没有尽到人事。
下集见。】
水镜前,一时寂静。
这一句句都是骂到了朱元璋头上,谁叫大明的开国皇帝从前就缺乏这种革新理念呢!
作者有话说:
①参考文章:
《小麦在中国:技术调试与饮食融入》,杜新豪
——
本章其他参考书籍:《食物改变历史》,罗格·著,《食日谈》,李昕升·著
——
《治蝗笔记》中写:“鹭性食鱼子,但去来无常,非可驯养,因想鸭亦陆居而水游,性喜食鱼子与鹭鸟同。窝畜数雏,爰从鹭鸟所在放之,于彼岸芦荻唼其种类,比鹭尤捷而多,盖其嘴扁阔而肠宽大也。遂教其土人群畜鸭雏,春夏之间随地放之,是年北方遂无蝗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