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第六十八章(2 / 2)

  雕版在纸上成稿。若请书法高手写出初稿,能将铁画银钩的字迹在一块雕版上完整刻印出来。竖排的一列列字,一撇一捺或有相交,字与字之间的起落转折颇具美感。

  从典籍到佛经,想要购买他们的人群,基本不会把书读过就扔。

  哪怕不时时翻阅,收藏起来也是好的。就算做不到代代相传,但至少能藏个一二十年。这种情况下,必是更愿意购买质量更好的买雕版印刷物。

  相对而言,活字印刷在印品的美观上就欠缺很多。

  就连最基础的字体对齐也常有问题。

  每一个活字是单独制作,印章的大小上如何保持完全一致?用药水固定活字时如何保证位置在一条直线上,不会发生脱落移位等问题?

  精益求精,当然能制作出印刷效果尚佳的活字。

  然而,一套活字少则三四千,多则数万。这比刻一套雕版的成本更高,小作坊负担不起这样的活字成本。

  没了成本优势,活字印刷术还存在一个极大的劣势。

  雕版是整篇刻字,它无需排版。活字却要增加检索字体逐一放入板框,再进行核查的步骤。找字费时,人工费用增加。

  朱元璋一点也不意外活字印刷术因此被冷遇。

  就听水镜播放:

  【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在宋朝却没有得到重视,雕版印刷仍旧统治印刷界。

  沈括在《梦溪笔谈》写出原因,“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活字印刷术胜在灵活,但它在诞生后的几百年间,很多时候没有对应需求。大多刊印物的内容更新速度缓慢,不似现代每天有新的海量资讯充斥媒体。

  当时的读书人更追求印刷品的艺术美观性,自然而然不可能舍雕版而用活字。

  那么有没有例外情况出现呢?

  有。

  元朝疆域辽阔,多语言体系并行。

  对于更新频次高的官方文书,需要能灵活排列组合成文的活字印刷术,那比雕版便捷得多。

  明清两朝,邸报发行量增加。与传统的经书不同,邸报每期内容不同,而且每一期更新间隔日期较短。这就要用活字印刷能更降低成本。

  与邸报相似的印刷品还有通俗话本。这类小说在长久收藏的价值上降低,但因易读性与娱乐性,它的受众面变得更广。

  私人书铺以活字印刷刊印通俗小说,不求制作精良,只求薄利多销。

  由此可见,对于印刷术的选择,在成本优势不明显之际,市场需求的重要性。

  东方,雕版印刷术的统治地位维持数百年,它的背后是人们对于知识体系需求与认知的双重固化。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