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 第一百九十五章465(1 / 2)
“是”被点名的侍农观御承刘禾苗领命上前观看, 一脸老神在在,仿佛胸有成竹,手到擒来, 直到一排排看过去后, 眉头是越皱越紧。
刘禾苗五十出头, 明明才中年却像个小老太婆似的,听说她出生的时候正好青苗丰茂,她父亲大字不识一个便就地取材给她取了这么个接地气的名字,她家祖辈往上数,三代都是种田的,彻头彻尾的寒门出身。
要是搁在重门第的前朝, 就算寒门学生中了进士也很难混到正四品, 更不要说刘禾苗这种只有举人功名在身, 又是从八品芝麻小官干起的寒门学生,只怕干一辈子也难干到正六品,幸运的能干到县令就不错了,幸好她生活在不重门第本朝。
本朝华高祖虽出身士族, 但到她那代已经家道中落,更多的只是背个名头,实际上和寒门也没啥区别, 所以反而和寒门出身的人走得较近, 天下能打下来, 也多亏了寒门出身的武将和文官拼杀、出力和出点子。
华高祖感念他们为华朝做出的贡献,也看到了以门第论才能的危害和不足,便当朝明言华朝取仕不再以门第论出身,虽未明下政令,但几乎世人皆知, 且祖宗遗训里有特意交代不得以门第出身论才能,主要重品性和实际才能。
并将前朝以门第出身为主,科举为辅的取仕制度改为以科举取仕为主、军功为辅,本朝初期还有不少人仗着出身门第自认高人一等,到现在这种情况已经鲜少闻之,因为在本朝就算寒门出身未来也有可能位极人臣,第一代渔北郡王就是最好的例子。
不过鄙视链还是存在的,以前是高门第出身的歧视寒门出身的,只要出身门第够高就连皇帝的面子说不给就不给,说不干就不干,到本朝“三公九卿制”改为“上省六部制”皇权得到加强,总算没人敢再明目张胆的撂皇帝的面子或者挑子。
勋贵之间,一般爵位高的瞧不上爵位低的,对士族那更是见人下菜,对位高权重的士族说话和和气气,你和我好大家好,对位卑职轻的士族没拿鼻孔看人就不错了。
士族之间就更直白了,直接以功名论出身,进士出身的瞧不上举人出身的,举人就更瞧不上秀才了,因为举人好歹还能出仕,秀才却什么都不是,也就比没有功名的学生好一些,处于士族鄙视链的底端。
像刘禾苗这样只有举人功名就出仕的,虽然在本朝可以坐到高位,但也免不了被进士出仕的人瞧不上眼,这就比较考验个人心里承受能力了,本朝也有不少人因为受不了这种屈辱最后选择致仕的,当然也有坚持下去成为封疆大吏的,但这种毕竟是极少数。
刘禾苗算是极少数中的一个,一步一步走到了现在正三品的侍农御承的位置,足以看出她不在不抗压的“娇花”之列,无关痛痒的歧视在她眼里和空气没什么区别。
这家伙性子执拗不说,心里还有一杆自己的秤,很务实,根本不在乎这些虚的,任地方官期间政绩卓越,政令畅通,爱民如子,御下甚严,尤其任省丞期间所在省粮食连年丰收,产量远超周边省,又特意向她奏写了一封《重农耕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