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章 登山企划170(1 / 1)
最近组合的节目出了新的企划,就是攀登富士山的工作安排。
富士山是日本最具代表性的地标之一,不仅因为它作为国家象征而备受赞誉,还因为其历史和文化意义。富士山自公元六世纪以来就被视为神圣的存在,并成为许多日本人心灵上的重要场所。在过去,登顶富士山曾经是修行者、艺术家和诗人们追求精神境界的必经之路。在日本传统文化中,富士山也扮演着重要角色。例如,“东海道五十三次”系列中有数幅描绘了越后谷口(Echigo-Tsumari)区域与富士山景观相结合的著名浮世绘版画。
富士山的形成大约有1万年,是非常典型的层状火山,从形状上来说,属于标准的锥状火山。基底是第三纪地层。第四纪初,火山熔岩冲破了第三纪地层,喷发堆积后从而形成了山体,后来又经过多次的喷发,火山喷发物层层堆积,就成为了锥状成层火山。迄今为止,富士山在山体形成过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分别是先小御岳、小御岳、古富士、新富士。其中,以先小御岳的年代最为久远,那是在数十万年前的更新代形成的火山。2004年4月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经过调查研究发现,在小御岳下又发现了年代更为久远的山体,便把这第四座山体命名为“先小御岳”。古富士则是从8万年前左右开始直到1万5千年前左右持续喷发的火山灰等物质沉降后所形成的,它的高度接近标高3000米。根据推测,当时的山顶应该位于现在的宝永火山口北侧1千米—2千米处。
距离现在大约一万一千年之前,古富士的山顶西侧突然迸发出大量的熔岩。这些熔岩就形成了现有富士山的主体即新富士。从此以后,古富士与新富士的山顶开始东西并列。约2500~2800年前,古富士山顶的部分地方由于风化的作用,继而引起了大规模的山崩,所以现在便只剩下新富士的山顶还屹立在天地间。8000—4500BP之间,小型的爆炸性喷发主导了活动,而在4500—3000BP之间,又出现了另一段主要的熔岩流。随后发生了间歇性的大爆发,伴有次级熔岩流和小的火山碎屑流。峰顶喷发在3000至2000BP之间占主导地位,之后两侧的喷口活跃。广泛的玄武岩熔岩从山顶流出,100多个侧面锥状体和通风口中的一些堵住了通往火山北侧三坂山脉的排水道,形成了富士五湖(FujiFiveLakes),是受欢迎的旅游胜地。宝永山是富士山周围最为显眼的寄生型火山,位于富士山的东南斜面,它的形成是在日本历宝永四年,标高2693米,而在宝永山的西侧,也有一个巨大的火山口。并且在富士山域降下的雨雪都会在其地表下形成地下水脉继而蜂拥而出,主要的景点有四个,即忍野八海、白线瀑布、柿田川、涌玉池。
无论你是对日本历史和文化感兴趣还是想领略美妙风光,在前往游览富士山时都会有非常愉快的体验。
富士山位置特殊,位于板块运动的“三联点”(阿穆尔板块、鄂霍次克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同时位于日本东北岛弧、西南岛弧和伊豆—小笠原弧交界处。一方面由于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另一方面由于菲律宾海板块与富士山周边地区的张力作用,地质活动活跃,导致玄武岩反复的裂缝喷发,形成富士山山体。
富士山是世界上最大的活火山之一,由玄武岩,苦橄玄武岩组成。
富士山山体高耸入云,山巅白雪皑皑,似一把悬空倒挂的扇子,因此也有“玉扇”之称。[6]富士山的坡角随地势上升增大,根据平均倾斜角可分为三个区域。从峰顶到距火山口边缘1.5~2千米区域范围内的倾斜角最大,为31~35°之间。这与干砾石的静止角相对应,说明颗粒的重力下落主导地貌形成过程。紧挨着这个区域地势较低的0.5~1千米的坡长范围内,颗粒重力下落仍是地貌形成主要因素,但由于地表沉积物含有较多的白垩质,导致物质静止角减小,坡角减小至约27°。水流的影响在地势较低的地区较为明显,在山麓地带,坡度从中部的23°逐渐减小到10°以下。总的来说,山坡东侧坡度较西侧小,因为西风带把更多的火山灰带到了山坡东侧。虽然斜坡差异相对较小,但直接影响了火山碎屑流沉积物的存在,因为它们通常不能存在于坡度大于33°的斜坡上。
富士山顶的火山口地表直径大致为500米,深约250米。环绕在锯齿状的火山口边缘是“富士八峰”,即剑峰、白山岳、久须志岳、大日岳、伊豆岳、成就岳、驹岳和三岳。
富士山的山麓位于骏河湾至系鱼川之间的大地沟地带上,周长约125千米(连同山麓熔岩流),底部直径大约40~50千米。
由于玄武岩熔岩的粘性较低,一些从富士山流出的熔岩流动距离长达20千米。熔岩常与两种类型的微地貌联系在一起:熔岩管道/隧道和熔岩树。已经发现了70多条熔岩隧道,其中许多隧道内温度较低,即使在夏季,隧道壁和地上残冰仍会具有冷却效果。因此,探索这些隧道时通常需要钉鞋。由于隧道顶部坍塌,一些隧道内也存在小的地表凹陷。熔岩树是在熔岩流经森林时形成的。站立或倒下的树木被火山熔岩吞噬,燃烧后消失,留下的空隙形状很像水井和小洞穴。富士山周围是世界上熔岩树分布数量最多的地区。
富士山侧面有100多个由小规模爆发形成的火山渣锥。火山渣锥主要集中在从西北到东南、从东北到西南贯穿峰顶的两条线上,前者较多。
虽然富士山整体呈圆锥形,但也出现了一些山谷和沟壑,尤其是在陡峭的山顶区域。最明显的两个山谷是东北侧是吉田—大泽谷(Yoshida—Osawa)和西侧的Osawa—Kuzure谷,在靠近火山顶部、山谷上端的地方,有大型山体滑坡。Osawa—Kuzure谷较大,最大深度约200米,年平均产沙量约1.6×105立方米。在Osawa—Kuzure下的冲积扇沉积的年代测定表明,这个山谷中的大滑坡大约开始在1000年前开始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