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九章 历史179(1 / 1)
说到天目盏,不得不提及其来历。众所周知,日本的“茶道”仪式规范,其举行茶道仪式的厅、堂布置,泡茶方法,使用的茶具均效仿中国的“茶礼”。其中仪式上必须使用的黑色茶碗,叫“天目盏”。天目盏又名“天目木叶盏”,据传由日本镰仓时代(我国南宋时期)的留学僧人从中国浙江西天目山带回国。天目茶盏其实就是黑釉烧制的瓷器,墨黑的底色上散布着深蓝色的星点,构成美丽的图案,这些星点的四周还有红、蓝、绿等色彩,在阳光照耀下色彩常会变异,又称“曜变”。这种黑色的天目茶盏传入日本后倍受当地人青睐。在日本,凡是黑釉茶碗,统统被称为“天目茶盏”,以至于后来,“天目”成了一切黑釉器皿的代名词。
国人到东洋馆二层观摩瓷器,最感兴趣的莫过于元明清时期,这也“得益”于国内这几年艺术品市场的价值宣传,元青花、明清官窑,似乎都可以直接与天价画上等号。而东洋馆的元、明、清瓷器陈列,几乎就是一部景德镇陶瓷发展史:元青花莲池纹大盘,明宣德青花牡丹唐草纹钵,15世纪豆(斗)彩龙纹壶(“天”款),16世纪法花(珐华)楼阁人物纹壶,明隆庆青花人物纹长方合子(“大明隆庆年造”款),明万历五彩龙牡丹纹瓶(“大明万历年制”款,),清康熙五彩仙姑图盘,清雍正粉彩梅树纹盘(“雍正年制”款,),清乾隆青花红彩蝠云纹壶(“大清乾隆年制”款,),清乾隆红釉瓶(“大清乾隆年制”款),18世纪蓝釉粉彩桃树纹瓶,等等。由此可见,“千年瓷都”之美誉并非徒有虚名。
此外,“中国考古”还单独辟出“清代犀角”“中国漆工”等专题展览。以“中国漆工”为例,陈列着16件从南宋至明代的珍贵漆器,如南宋屈轮轮花天目台,南宋黑漆轮花盆,南宋朱漆轮花盆,元代龙涛螺钿菱花盆,元代黑漆菱花盆,元代楼阁人物螺钿十角砚箱,15世纪柳水禽螺钿合子,16世纪人物螺钿印箱,16世纪楼阁山水人物箔绘螺钿八角合子,等等。值得一提的是,从“中国考古”展区通往“中国绘画书法”陈列室的过道中,依次陈列着17件后汉时代的画像石,分别来自中国SD省的孝堂山下石祠、嘉祥县、鱼台县、晋阳山慈云寺天王殿等地,史料价值亦不容忽视
东京国立博物馆拥有的众多珍贵文物中,首推日本政府所指定的87件国宝和610件重要文化财产,而这些顶级文物中有一批是来自于中国宋元明时代的绘画与书法。在“中国绘画书法”陈列室中,仅南宋李生《潇湘卧游图卷》、南宋李迪《红白芙蓉图》、南宋梁楷《雪景山水图》和元代因陀罗《禅机图断简寒山拾得图》4幅作品就获得了“日本国宝”的桂冠。其余珍贵绘画还包括南宋马远的《洞山渡水图》,明代朱端的《寒江独钓图》,清代赵之谦的《花卉图》等。而书法作品则囊括了黄庭坚、朱熹、赵孟頫、八大山人、郑燮等名家。东洋馆第三层陈列则以朝鲜文物为主,也可间接观察中国传统文化对半岛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
青松掩映、绿地环抱下的东京国立博物馆与其被称作博物馆,不如被看作是有着藏馆功能的文化主题公园。各藏馆之间都有一段不短的柏油小道,开阔的场地洒满阳光,来客可随意取用博物馆备好的雅致阳伞。环绕中央绿地的是一整圈供人小憩的木椅,经常被不胜幼儿顽皮的年轻父母、闲庭散步的老夫妻以及学生们长时间占据。
走进展示中国、印度、朝鲜、埃及等古老国度璀璨文化的表庆馆,你能不时听到络绎不绝的日本和欧美游客发出的赞叹声。在这里,每个展厅都设有一名免费解说员,向不甚了解异域文化的参观者介绍展品及其文化内涵。
展示日本历史文化的本馆很大,偏于一隅的图章体验室虽不显眼,但很是吸引人。来自意大利的一对情侣面对刻有日本传统图案的百余个印章显得无所适从,但依旧显得不亦乐乎。这里同时是孩子们的乐园,喜爱传统文化的中老年人和新鲜感满溢的留学生们,无不兴致勃勃地设计着属于自己风格的和服和镜面。
一旁的几排软椅设计得非常人性化,疲惫的游客可以坐着小憩,随意翻看国立博物馆的漫画地图和杂志,抑或看会儿墙上的液晶电视。如果游客觉得参观得眼花缭乱,不甚了了,为“上野博物馆周”举办的定期讲座和现场感强烈的影像播放室也许能帮助人们气定神闲地“走遍”博物馆。
在知识殿堂里徜徉,游客大可不必为时间的限制而匆忙赶路,东京国立博物馆在双休日和节假日都会自然延长闭馆时间。如果参观者想为疲惫的身体和精神寻找另一处港湾,出得门来,可径直走向日本传统庭院转合庵,在茶香中寻匿一天的心灵归宿。
其实,就是用一整天时间来解读这座亚洲最高水准的博物馆也是不够的,比起馆藏的稀世珍品,它营造的人与自然和文化和谐相处的氛围更弥足珍贵。这使日本国民能够站在人性平等的立场上,打破国界去认识外来文化和外来族群,重温历史,审视自我,叩问古今,从而走向民风的成熟与社会的和谐。
椎名看白鸟看的那么入迷,便想找机会和对方有话题说。
白鸟问了椎名有没有喜欢的历史人物。
椎名摇摇头,她都没怎么去过学校,对历史的范畴仅仅停留在初中的知识范围,加上这些年随着时间的淡忘,还真的一时间想不起来了。
白鸟笑了笑,告诉了椎名自己最喜欢的人物。
是织田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