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不想跟神仙打架_分节阅读_第796节(1 / 2)

  麦培薇和乔恩旁观,说笑着一起顺着廊桥走进航站楼。

  汪茜叮嘱那几个学生取行李,这边就尽量简单点走出去。

  杜若兰略微紧张的低头看自己穿着:“我在国外的舞台穿着要是国内传开,就不要活了。”

  潘云燕连忙打包票:“绝对没有,我经手的……”

  边说边跑到前面准备回头拍个几人合影。

  然后她就凝固在那了。

  荆小强心头一慌,册那!

  肯定又是哪路神仙利用了我这名气……

  果然几人转过滑门,外面全都是举着荆小强海报、横幅的人群!

  以最近频繁面对各种演唱会的经验。

  这连绵不绝到外面全都是人,起码上万人!

  这是要搞乃样嘛?!

  别说荆小强,连跟在后面的麦培薇、乔恩,还有那俩嗦尼专员,全都目瞪口呆的看着眼前场景!

  仅仅是面对一个歌星,就能有这样的场面?

  麦培薇觉得要重新评估自家老板的影响力了。

第780章、我们都是神仙

  明明就是身前那个清秀身影当了幕后推手吧。

  荆小强他们不知道,大家除夕回来来不及给他们分享,春节后出国的汪茜又是个两耳不闻舞台外的性子。

  《音乐报》从十一月下旬开始,每期都专门拿出第二版整版,通报关于沪海歌舞剧团暨摇滚音乐全球巡演的消息。

  最开始是艰难的从那些港台八卦杂志上面搜罗文字信息,要不就是请白总监直接打电话给HK的“同事”询问各种动向,陈薇羽当然传递了不少关于在港台演唱、唱片销售等等各方面的信息。

  只有三分之一版,还要拿点新歌词之类来填充。

  但是自从潘云燕这个随行记者上线,又从焦盆学会了国际航空快递之后,三天之类就能把最新文字、照片、报刊一起打包发回来。

  最关键在于这边是何炯炯把关啊。

  越来越丰富的信息拿到他手里,始终把握主题思想,这是代表着我们新时代中国年轻人的歌舞艺术、摇滚音乐创新开拓,到全世界去传递新风气新形象!

  站在右岸北市大学开敞式的体育场舞台上,用拍立得纪录的十万民众围观照片,没有技巧,没有广角,却依旧震撼人心。

  这是整整二十年向内地文化输入之后,第一次这么广泛传播我们的声音。

  看看北市剧院那些看着《当我们年少》歌舞剧,泪流满面缅怀太平轮的市民,血浓于水的关联还需要多说吗。

  焦盆巨蛋体育场,那么宏伟壮观的外表,是我们一直回避展示的资本主义硕果,却被荆小强带着乐队掌控所有人的心灵。

  满场如星星点灯般璀璨的小灯,哪怕在报纸印刷上都依旧震撼人心。

  这是每周一期,发行量超过两百万份的全国报刊!

  还是用大家熟知的体坛周报来做比较,上一世在2001年那个世界杯出线的时候,创下单期发行量262万份的全国纪录,平时其发行量160万份。

  可那是体育,体育再广泛,也只是部分人的爱好,特别是女性就绝大部分不看这个。

  音乐的受众群体就广泛多了。

  而且《音乐报》上每期都有两个整版是新歌曲推介,光这,就比体育类报纸具有更强的收藏性。

  所以两百万份已经是那家印刷厂的极限,市场还是有更多需求的。

  这已经是国内发行量最大的非时政类报刊,量最大的参考消息也不过三百万出头,国家机关报两百八十万份,砖儿台电视报也两百万份。

  想想这是什么规模。

  军艺那边都给派了位过来做书记,不是夺权,是帮年轻人们看着。

  不过也没啥可看的,全都是音乐,特别是在荆小强的要求下,晦涩阴暗、颓废暴躁的歌词都要尽量筛选。

  等到这一系列的环球巡演,这是带着中国声音走向全世界啊。

  以那个年代,找几个模特到巴黎街头飞扬红旗走走,都能鸡血兴奋的内心极度虚弱状态,这是实打实的文化传播。

  还这么受欢迎。

  走到哪里,每一期都有人山人海的演唱会照片。

  就为了这个,好多读者写信抱怨,二版黑白照片根本看不清,头版不合适,后来就挪到了最后底版,本来这是广告位,也变成每期刊登彩照。

  好莱坞碗的巨型穹顶建筑表演《冰雪女王》,拉斯维加斯难以置信的巨大橄榄球场搞摇滚,纳维尔市的乡村音乐之都销售唱片,当然还有荆小强站在大都会歌剧院演唱咏叹调。

  和特蕾莎在舞台上共同演唱,与米高的共舞,大家谈笑风生的唱跳,还有面对蜂拥而至的记者。

  前后有五十多位沪戏、沪音的学子跟着歌舞团的脚步,不断推陈出新,又留在东京、洛杉矶、薪乡、欧洲传帮带外加学习。

  也许放到二十年后不算什么,但在刚刚抬眼看世界,稍有能力,只要有路子,就削尖了脑袋往外面走的时代。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