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上门问诊(1 / 2)
几日后。
距第一次前往荆王府已经过去了数天,这段时间的生活并没有发生杨意想象中的巨大变故。
那天经神秘女子提醒后,杨意立刻记住了跟踪者的样貌。这几天有心算无心的留意之下,杨意也确定这群锦衣卫确实一直在跟踪调查自己。
不过他们并没有直接露面干涉杨意的正常生活,杨意也就当作无事发生,任由他们调查——反正杨意清楚自己是恪守《大明律》的大明优秀青年,倒是一点也不心虚。
至于那女子所说的替她搞清楚锦衣卫到底在调查什么的“请求”,杨意当然抛诸脑后。
他又不是真傻子,怎么可能为了一个来历不明之人的莫名奇妙的请求,就去接近对普通老百姓而言如同凶神恶煞的锦衣卫?
和锦衣卫有关的事情,一定很麻烦。而杨意并不喜欢主动招惹麻烦。
于是这几天杨意干脆无视了这群锦衣卫,照常自己的生活。
白天在医馆里学习医术,在药铺里帮帮忙,下午前往荆王府为朱常泴补习数学——他很聪明,已经从一年级水平晋升到二年级水平了。
到了晚上,杨意除了例行在记录册上更新朱常泴的状态以外,还会翻出曾经原主用过的四书五经进行温习。
因为经过这段时间的思考,杨意最终还是决定重新走上科举之路。
理由也很简单:
一是因为杨意发现自己其实没什么中医天赋,学点中医手段养养肾护护肝还成,想当什么大医还真不是那块料。
二是因为既然来到这大明走一遭,不去更高的地方见识更多的事情,未免有些可惜。
三则是最直接也最现实的一个原因——考取功名才能震慑朱由樊这样的宵小。
这重拾知识的道路倒也顺畅,原本稍显模糊的记忆在杨意重新看起书后,如同潮水一般从脑海深处不断涌现。
单论四书五经,其实原主早年已经记得滚瓜烂熟。不过对科举来说仅仅记住经典原文还不够,连同那些为经典注解的著作也在学习范围之中。
就比如说这《春秋》乃五经之一,而左丘明著作的《左传》就是对春秋的解释。西晋时杜预又作了一部《春秋经传集解》,更是将《春秋》和《左传》以及其他名家做的注释编辑在了一起,也是必读著作。
如此套娃层层叠加,其实古代学子要读的书还真不少。杨意虽然继承了原主的记忆直接省去许多要花的功夫,但多少也是得再花点精力的。
况且科举一途,背诵经典只是最基础的东西。更重要的,是创作八股文的技巧。
八股文和后世语文、英语考试时写作文类似,都有着模板、套路的存在。只要掌握了其中关窍,便能做出一篇优秀的八股文。
然而这正是此时杨意欠缺的东西。蕲州文风靡颓,缺乏名士,那些州学社学中的先生水平也一般,根本学不到什么干货。
去苏杭也好,去南京也罢,杨意寻思总得找个机会去这种文坛兴盛的地方,找个名士薅来一点考试套路,能省下无数功夫。
不过距离乡试还有段时间,所以暂时不用着急,先把原主的知识融会贯通了再说。
......
今日上午事毕,杨意离开医馆学舍本来打算收拾收拾再次前往荆王府时,路过李时珍的书房驻足看了一眼,发现李时珍正在桌前整理书稿。
李时珍也注意到了经过的杨意,露出和蔼的笑容,招了招手:“心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