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9、要颁布推恩令?449(1 / 2)
原本按照回门的习俗,新娘子回娘家,是要在娘家留宿的。
可是朱楩刚登基为帝,还有一大堆事要处理,自然只能事出从急。
于是到了中午的时候,金銮驾就回宫了。
还不等朱楩入宫,门前就有人等在了那里。
朱桢一脸生无可恋的看着朱楩,也不说话。
朱楩吓了一跳,忙问道:“六哥,你这是怎么了?难道还有人敢欺负朕的兄弟?谁?是谁如此放肆?你说,只要不是咱爹,谁都不好使。”
朱桢叹了口气:“还不是你嘛。”
好家伙,他把自己弄到监国的位置,然后自己带着美娇娘跑出去了。
朱桢也知道今日是皇后与两位贵妃回门的日子。
可是你真就撒手不管啦?
“我的陛下,你现在是皇上,很多事还没处理呢。别的暂且不论,早朝的时候就忘记提醒你了。如今你已经登基为帝,是不是该改个年号了?”朱桢提醒道。
历朝历代,在新皇登基以后,首先都要考虑年号的问题。
比如朱元璋开国之后,国号大明,年号洪武,所以也可以称呼他为洪武大帝。
再比如朱棣的永乐。
如今朱楩登基为帝,自然也要有自己的年号。
而且在有了年号以后,一般都会以年号为帝号。
所以他之前自封为明太宗,活着的时候就自己给自己上谥号,根本就是胡闹。
没有这么干的。
包括李世民,你在他活着的时候,当着他的面喊他是唐太宗试试。
试试就逝世。
太宗那是庙号,是死后上的。
哪有活人喊死后名字的。
“还有老十一跟老十六,已经按照伱的吩咐,全面接手大明邸报,并且改为大明官报。如今正在加紧印刷第一批,关于你登基为帝的消息,争取在这个月内传遍全国,好叫天下人知晓这件事。”
“所以你的年号也要尽快想好,然后一起发出去。”
朱桢跟着朱楩一起进入皇宫。
前面提到过,皇宫不止是皇帝睡觉的地方,那么大,睡得过来吗?
在开朝会的大殿之外,入宫门以后就是六部办公的地方,连五军都督府也在其列。
朱楩听着朱桢的汇报,心里也在思考这些事,同时不无感慨道:“六哥,果然咱的眼光独到,你就是监国的这块料。”
“少来,”朱桢翻着白眼,此时哪还有之前的知己的感想,他哪里想到会这么累啊。
如今没有中书省和宰相制度,按理说大小事务全都由皇帝一手管理和决定。
结果朱楩让他当监国,可不就大小事务全都丢给他了。
朱楩是没建立所谓的内阁制度,可是他让朱桢监国,简直不怀好意。
金銮驾上的徐妙锦三女对视了一眼,这才真切的感受到,原来当皇帝真的不是什么轻松的事,竟然如此繁忙。
她们这才了解,朱楩平时说的话不是虚的,如果可以,他真不想当皇帝,而是更想纵马天涯。
可惜没办法,除了他有机会改写大明被覆灭的历史,不让中华大地再次惨遭外族屠戮洗劫,那就只能让他带领大明强盛起来了。
“妹子,阿邱,欣儿,你们先回后宫吧,等晚上我再回去陪你们,”朱楩跟老婆们打了个招呼,也有些歉意,今日明明是她们回门的日子,而且大婚才第二天,他都没有时间陪她们。
三女却很体谅朱楩。
“毕竟你现在可是一国之君,而且终于可以大展宏图你心中的远大抱负,怎可儿女情长?而且我们会在后宫一直等你,又不会跑掉。”
于是朱楩就被朱桢给拉走了。
等朱楩来到以前朱元璋办公的偏殿时,就看到朱元璋正在那里批阅着奏章。
朱楩鼻子一酸。
老头子真的是励精图治日理万机,哪怕卸下重担当太上皇了,仍然不肯懈怠。
“爹,”朱楩喊了一声走了过去。
朱元璋回过头,对朱楩笑了一下,然后又皱眉对朱桢斥道:“你批阅的都是什么东西?”
原来这里的许多奏章,都是朱桢先批阅了一番送过来的,本来是交给朱楩检阅一番就派发下去了,此时却被朱元璋看了一遍。
朱楩好奇的拿过一本看了起来。
只见上面没什么大事,只是简单汇报了一下当地情况,以及说明了当地已经在筹备今年农耕的事宜了。
然后朱桢的批示写着:“知道了。”
“没什么问题啊,”朱楩说着拿起下一道奏章。
这道奏章写着,要在今年六月奉上当地特产的水果。
而朱桢的批示是:“现在距离六月还早,到时候再说。”
朱楩无语了,这才二月初十,不对,是二月十一,你就考虑好六月的事了?要不要六月再说啊?
“这都是什么群魔乱舞?”朱楩怒了,今后难道他就要和这么一堆乱七八糟的事打交道?
他才想起,之前他就已经见识过朱元璋批阅奏章了,可不就是这些大事小情混杂在一起的状况。
为何他要让朱桢当监国?就是要刷掉一批这种东西啊。
你以为这是在网上谈恋爱呢?
我特么是皇帝,不是卖茶小姑娘,你调戏朕呢?
朱元璋冷哼了一声,说道:“这是地方官员的一片孝心,同时也在试探朝廷的态度。如若冷待,必寒了人心。而且他们送不送,朕收不收,都不打紧。可若是一次不要,今后就再无旧例,朝廷威严何在?他们需要对朝廷一直保持敬畏之心。”
这就是帝王心术?
朱楩无语了,说道:“爹,咱们的想法不同,世界上还有更多的事要做,如果这些人实在是无事可做,那就不要做了。今后咱可是打算年年开科举,尽取天下能人异士的。”
“爹,你不是说过,儿子我要以一代人完成几代人的事业吗?那就让全天下有才之人来一起完成那不可能完成的伟业好了。”
“这些阿谀奉承,没事闲的就把屁乱放的奏章,让他们今后少发,朕更希望看到他们描绘当地风土人情,以及百姓生活条件。有问题让他们提,有建议让他们说。别说废话,别做昏事。否则咱不介意把天下官员全换一批。”
朱元璋眼皮子直跳,这小子平时就够浑的,如今当了皇帝,就要更加无法无天了吗?
还年年开科举?亏你说的出来,就不怕冗官的情况大肆发生吗?
冗官就是指官员数量远远超过朝廷所需,导致出现了很多无事可做,但是却还领着俸禄的闲散人员过多的情况。
而且想要开掉这些人却又千难万难。
尤其是宋朝,最为夸张。
比如唐朝每次开科举时,每届都只是取进士三、四十人。
宋朝则是动辄四、五百人。
据说在某一年,更是取士总计竟达一万七千三百人。
还有唐太宗时,曾将中央政府官员从两千多减至六百三十四人,而宋仁宗时代,中央内外属官就已超过一万七千人,要知道北宋所辖疆域仅为唐疆域的二分之一啊。
这也是宋朝官场十分腐败,效率很低的原因,同时也是宋朝给人积弱积贫印象的最大原因。
同时也从侧面反应了一件事,那就是网上说大明王朝是被皇室宗亲子弟吃垮的,这是完全没道理的。
宋朝那么多官员都吃不垮宋朝,最后宋朝是被外族覆灭的。
至于明朝,首先要考虑明朝中后期受到自然环境小冰河时代影响,导致产量降低的原因。
其次是江南富裕但是却不增税,反而还要减税的因素。
富人哭穷让穷人买单,这在哪里都是没道理的。
所以朱楩竟然说什么要年年开科举,已经让朱元璋扭头要去找鞋底子了。
可朱楩还不以为意,对朱桢说道:“六哥,你起草一份文书,等到午朝的时候上奏给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