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章:迁都?88(1 / 2)

“臣,徐毅,拜见陛下,吾皇圣躬安。”

“朕安。”

朱慈烺上前扶起徐毅道:“爱卿是有何事?”

“南边的事情。”

徐毅站起身,二人走到石桌旁,相继落座,朱慈烺开口道:“南边的事情?是镇南侯南征受阻?”

“是南边,投了…”

“臣来见陛下,是想征询陛下的意见,如今朝廷空缺严重,然江南自始至终未经战火。”

徐毅看着朱慈烺,只见朱慈烺摇了摇头道:“原来是应天的安置问题…”

沉吟片刻,朱慈烺笑着道:“爱卿认为,如何处理?”

“从道义上说,南边的应天,拥立福王监国称帝,这是保护祖宗江山社稷传承,而如今陛下身为先帝太子,登基称帝,应天朝廷,归降陛下,这是忠君事。”

“但自先帝十七年,北国沦丧,党争从北方转移到南方,非但没有减轻,反而愈演愈烈,党争之祸,不可不防…”

“臣认为,最好是将南京六部裁撤,各级官吏,归乡恩养,开科取士,搭建顺天六部,恢复朝廷建制。”

徐毅丝毫不掩饰对南边党争的厌恶,当然,如果崇祯没死,北边才是党争的中心。

“不可。”

朱慈烺摇了摇头道:“爱卿认为,江南为何投降?”

“他们知道顺天被毁的体无完肤,顺天朝廷建制已经不复存在,但应天还有一套班子,他们从福王叔投降朕,不过是换了个主子,很快,他们在应天的六部,就会搬家北上。”

“这才是他们投降,想要的。”

“如果朕没看错,应该是那群臣子,逼迫福王叔投降的吧。”

“只有福王叔投降了,他们才能免去战火,保护身家性命,万贯家财。”

经历了崇祯朝的事情,朱慈烺早就看透了,或许没有他祖宗朱元璋那么透彻,但对于官员是什么东西,皇帝是什么东西,心里有自己的衡量。

每个人,都在扮演着自己的角色,为自己谋求利益。

固然,这其中也有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铁头娃,但这类人,终究是极少数。

“陛下的意思是?”

徐毅叹息一声,他如何不知道,这么浅显的道理,但他就是不想接受投降啊…可人家投降了,你再挥刀去砍,难免…

就好似意呆利投降一样,真打起来,北边未必干得过南边,毕竟人家手里握着徐淮,那是南下的必经之路。

“朕知道,爱卿厌恶党争日久,你怕六部的官员搬来顺天,把党争也带来,但朕想说的是,爱卿就认为,新科进士,不会演变党争吗?”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而这个個体的背后,有着少的几十,多的十数万人,要仰仗他来生活,比如宋太祖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又比如,魏帝丕,如果曹丕不篡位,他如何封赏那些支持他的人呢?”

“即便今天爱卿解决了他们,党争暂时不见了,但谁知你我二人百年之后,这党争会不会再次形成,古往今来,党争从未根治过。”

“爱卿还要想办法,如何引导党争,走到正途上去,而不是互相推诿,党同伐异。”

“朕也说过,你要的,朕都给你,爱卿可要替朕分忧啊。效仿太祖,一味的杀,是没意义的。”

朱慈烺语气很平静,但他说的话,却不是平静的话,机械般的扭动着脖子,望着朱慈烺道:“陛下高看臣了,臣何德何能,能跟那帮老爷们党争。”

“臣…玩不过他们啊。”

朱慈烺这又说赵匡胤,又说曹丕的,看似在举例子,实际上,真的是举例子?

徐毅感觉,自己被架在火上烤,想逃,逃不掉。

“那就挑几个刺头出来砍了,压一压他们的气焰。”

朱慈烺端起茶杯,一脸平静的望着徐毅,仿佛在说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

“这封圣旨,是朕登基之后亲笔写的第一道圣旨,上边已经盖了印,爱卿拿去吧。”

望着圣旨,徐毅并未伸手,略一打量,便收回了目光,这玩意,他也可以写…反正他写的,朱慈烺还没拒绝过…

当然,他的字太难看了,他送给朱慈烺盖印的圣旨,都是王玮代笔的。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