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相似于举孝廉的学吏制36(1 / 2)

“通过考核的人,熟知各项律法,不一定熟知政务。”

嬴策就正题展开。

“掌握的律法深度,随职位变化而提高,降低。”

“根据制定的内容,处理过的例子,完成任意一道政务。”

听得出小嬴政,从法治根基一事,补了相关的学识。

“遇见没例子参考的政务,郡县施政者无从下手。”

嬴策挑出话里的问题。

“依律法做出处理。”

小嬴政明了,学吏的关键在法,怎么做都有规定。

“处理案件,规范庶人农人的举止,依律法办得到。”

“耕种用的种子,田地数量,每年收成的多少等,他们一概不知。”

学吏制给嬴策一种熟悉感。

精通律法者,优先录入公家,其次是别的才学,相似后来的举孝廉。

举孝廉制,优先考虑字眼上的道德,为第一准则,才学也是排在后面。

不说完全相同,本质如出一辙。

“往年的记录在册,每年的,下属各吏重新统计。”

小嬴政对答如流。

“郡县施政者,光依靠记录,难以做到心中有数。”

嬴策否定道。

吏对官,百官对老爷子,乃至对他,无法做到事事亲为。

然而,本身必须心中有数,避免判断失误,被人糊弄。

“可自行查看,不能说没数。”

小嬴政说的,就是各地官吏们,一直做着的事。

“下属的吏算错,不知,甚至贪墨多少,不知。”嬴策点明,“长年下来,该给公家,造成几何的流失。”

“吏算错,官看得出,不对,官由吏升任的。”

小嬴政反应迅速。

做吏时算错,做官时一样犯错,甚至借此贪墨。

几个数十还好,大部分这样,流失掉的钱粮量无法预估。

“优先录入精通律法的人,别的才学成了其次,必然产生缺陷。”

政儿的反应不算慢,嬴策肯定的说道。

“发展几代人,学吏制趋于成熟,反而显露出重大的问题。”

小嬴政意料不到。

“无论用哪一种制度,皆会面对类似的老化。”

嬴策没把锅甩给制定者。

刘汉的举孝廉,自汉武帝起始,出发点是方便选拔人才,成熟于东汉。

结果滋生士族的土壤,演变出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同理,商君最初推行学吏制,主要加深变法的强度,哪想到后面的缺陷。

再新,再先进的制度,通通绕不开老化二字。

随时间的流逝,终究落后,不断改良是真,适应时代的发展。

包括大秦的耕战体系,统一天下的路上,发挥出巨大作用。

一旦走到尽头,不及时拉回来,反过来毁灭大秦。

在原有的基础改良,依旧不失一个优越的制度。

不止这两种,大秦内部的其余隐患,随时间推移,将一个个爆发。

他来了,不给它们爆发的机会。

“听阿父你的意思,有别的缺陷?”

光一个,便让小嬴政意料不到,却是有别的。

“为官者,手里各有举荐的名额,自己担保。”

嬴策指的举荐,不止大秦一家,诸国普遍存在。

“举荐有才学的人,为国尽可能的挖掘人才。”

有了刚刚的缺陷,小嬴政没把话说满。

“通过官吏举荐,成为公家的人,他们感谢谁?”

嬴策问起看似废话的问题。

“当然感谢举荐人。”

小嬴政带有疑惑。

得以进入仕途,心存感谢,显然是人之常情。

多正常的事,阿父不可能不知。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