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胸怀大志的王直22(1 / 2)
淳安县衙中,楚江空对着面前的账册奋笔疾书。
此刻的他已然真真正正成了淳安县衙的钱粮师爷,不断查抄检查旧账错账的同时,还忙着记录刚刚从大户家里搬来的粮食。回到县衙的李时珍看到楚江空如此奋笔疾书的模样,不由笑道:
“江空兄,你这个钱粮师爷可比我这个刑名师爷尽职尽责多了。”
看到李时珍回到县衙,楚江空当即放下纸笔道:
“李太医说笑了,我也不过是在棺材铺里当过伙计,会写写算算而已。”
听到楚江空还是称呼自己李太医,李时珍强调道:
“江空兄,你还是称呼我东璧吧!总是太医太医的,感觉生分了。”
楚江空闻言笑而不语,倒不是他不想称呼李时珍的表字,实在是东璧这个表字……文雅但不响亮,还不如一句“李太医”听起来亲切。
“唉,不说这些了。江空兄,现在衙门里征集了多少粮食了?”
楚江空看着手中账册道:
“大约8万石吧!”
“才8万石?这么少!”
李时珍闻言焦急道:
“淳安需要赈济的灾民数量超过10万人,今年少说也得要30万石粮食才能撑过去。这才8万石,还不到三分之一!”
“可为了这8万石粮食,海知县已经得罪了许多人了。”楚江空叹了口气道:
“为了减少灾民的负担,海知县强令本地大户以平常价格,也就是40石一亩的价格收购灾民的田地。这就是说为了这8万石粮食,淳安灾民已经卖掉了将近2000亩田地。须知百姓不比大户,许多百姓一家也就三四亩地,平日里都得租大户的田地耕种才能过活。2000亩地,基本上相当于500户灾民要失去自己田地。即便分摊下来,对灾民也是巨大的负担。再者,淳安的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许多大户主要经营的也是茶园桑田,家中储藏的粮食本就不多。以我推算,淳安大户的粮食就算全都拿出来,也未必能超过20万石。”
“也就是说,单靠淳安一县之力根本不可能赈济所有的灾民?”
楚江空点了点头,李时珍的脸色立刻阴沉下来。知道淳安灾民想要活过今年,必须朝廷调动其它省份的粮仓赈灾才行。可偏偏毗邻本省的省份中,只有南直隶的官仓中有余粮。而如今的南直隶巡抚,则是清流的中流砥柱赵贞吉。
作为胡宗宪的友人,李时珍自然知道赵贞吉是个什么德行。指望他给淳安调配粮食,不如淳安本地的灾民一起拜拜菩萨更靠谱。至少上天开眼的几率可比赵贞吉开眼的几率大多了!
眼见着这话题越聊越沉闷,李时珍至少转移话题道:
“那江空兄,这两天有人找海知县的麻烦吗?”
楚江空点点头道:
“前两天有个倭寇潜入府衙,想要暗中给海知县的饭菜里下毒。幸好被我发现一剑给杀了,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看来这半个月来县衙对大户的威逼利诱,已然让这些大户狗急跳墙了!”
“那是自然的!”楚江空道:
“这些大户囤积居奇,都将本地田价打压到8石粮食一亩地了。可偏偏因为海知县的缘故,这个价格直接翻了五倍!许多大户因为价格太贵不想买了,海知县也不同意,亲自带着人到大户家门口去堵门,几乎是逼着这些大户将粮食交了出来,这如何不让大户们恨之入骨?依我看这淳安县以后针对海知县的明枪暗箭少不了,甚至倭寇大举进犯都未必不可能。”
“那江空兄,你可得好好保证海知县的安危啊!如今淳安十几万灾民的性命,可都系在海知县一人之身。他要是垮了,这淳安十几万灾民便再也没有活路了。”李时珍提醒道。
“海知县确实重要,但要说十几万灾民没了活路……呵呵,倒也未必。”
听到楚江空的冷笑中隐隐透着杀机,李时珍惊讶道:
“江空兄,你意欲何为啊?”
“意欲何为,还能意欲何为?当然是效法昔年的梁山好汉,替天行道啊!”
其实楚江空想说的是杀官造反,打土豪分田地,直接在大明朝点起星星之火。舍得一身剐,也要将朱皇帝拉下马,让所谓的文臣士大夫知道老百姓的厉害!
但碍于这样的言论太过惊世骇俗,所以楚江空只是说准备效法梁山好汉,劫富济贫。不过饶是如此,楚江空的话语也将李时珍吓得说不出话来。可又想到淳安灾民的困境,他也只能无奈道:
“江空兄所言不差,若是朝廷当救灾不及时,东南数十万灾民立刻就会变成反民。这要是闹腾起来,大明朝就算不会元气大伤,这东南半壁江山也不会安稳。”
就在两人思考着局势会如何发展的时候,县衙内的海瑞却忽然走了出来。看到两人,海瑞直接道:
“江空兄,李先生,不好了,出大事了!”
相处日久,海瑞对楚江空和李时珍的称呼也亲近起来。只是与楚江空相同,海瑞也觉得李时珍的表字文雅但不够响亮,所以便干脆称呼对方李先生。
“海知县,怎么了,难道是倭寇杀过来了?”楚江空问道。
“倭寇确实是来了,可他们偏偏不是杀过来的。”海瑞道。
“不是杀过来的,难道还是来赈灾的?”李时珍疑惑道。
然后,楚江空便和李时珍可看到海瑞一脸纠结地点了点头,然后道:
“倭寇头子王直听说了东南的灾情,居然从南洋和倭国买来了整船整船的粮食,正沿着新安江一路四处分发呢!想来用不了多久,便会到我们淳安县了。”
听到这里,李时珍惊讶道:
“这,这怎么可能!这倭寇,怎么还能赈灾呢?”
楚江空却道:
“如何不可能?别忘了,所谓的倭寇,大多都是东南沿岸活不下去的百姓。就说那些倭寇头子,从王直到徐元亮,还有沈南山和李华山,哪个不是曾经的大明百姓?既然都是大明的百姓,这东南的灾民中必然也有不少是倭寇的亲友。看到自家乡亲遭受如此灾祸,倭寇出手相救也是常理。”淳安县衙中,楚江空对着面前的账册奋笔疾书。